简介: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中直肠及其系膜的分离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2006年10月间129例直肠癌行TME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在对直肠及其系膜的分离中(不包括会阴部操作)平均出血40(10—350)ml,保留腹下神经98例,术后发生尿潴留8例,1月后恢复;吻合口漏1例,行横结肠造口后愈合;切口感染6例,经换药后愈合,全组无输尿管及骶前静脉丛损伤。115例平均随访3.5年,15例死亡,局部复发7例,远处转移16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8%、82.5%和65.2%。结论术者必须熟悉盆腔解剖关系,完善的止血和如何使直肠前后间隙及侧韧带等得到最大程度的暴露是TME顺利进行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尼雅病毒对胃粘膜的影响。方法368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男212例,女156例;年龄10-72岁,其中儿童患者(10-12岁)75例,平均30.5岁;对照组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10-55岁,其中10-12岁者42例,平均年龄30岁。采用上海光学医用仪器厂生产的GIS-105型纤维胃镜,由专人操作,观察胃底、胃体、胃窦部,分别在以上各处钳取粘膜组织2-6块,HE染色镜检,对内镜观察结果分级分度,对30例患者进行了13天至8个月的随访。结果293例成人患者100%异常,儿童患者62例异常(82.67%),总异常率为96.47%,对照组100例中19例异常(19.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18.19,P<0.01)。胃粘膜病变为具有特征的急性/亚急性出血性胃炎,随着病情加重而加重,随着病情改善而改善,小儿患者胃粘膜病变较成人患者为轻。结论胃粘膜病变是布尼雅病毒导致的全身病变的一部分。
简介:大鼠腹主动脉注入1%墨汁硝酸银溶液,可同时显示小肠淋巴管和微血管,浆膜下注入10%ABS丁酮溶液可制成小肠粘膜淋巴管的铸型标本,用光镜和SEM观察,利用图像分析仪测量了肠粘膜淋巴管的数量,管径,长度等。小肠粘膜初始淋巴管数为27.5±5.2/mm^2,管径为34.9±4.0μm,长度为208.5μm,初始反淋巴管管径为34.9+4.0μm,长度107.4μm,提出了区分初始淋巴管和初始后淋巴管的依据,获得了有关汇合淋巴管,粘膜下层淋巴管网数,园形因子等数据,小肠不同区段如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淋巴管的上述数据有某些差别。我们的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大鼠小肠淋巴管的分布,走行和形态等的认识。
简介:目的探索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将17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均位于齿状线以上1.5~7.0cm内)随机选取82例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保肛术(腹腔镜组);另89例作为对照组在开腹条件下完成相同手术(开腹组).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保肛率100%.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0min和106min(P>0.05),术中平均失血量分别为20ml和92ml(P<0.05).两组术后镇痛和术后进食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P<0.05).腹腔镜组52例(63.4%)和开腹组59例(66.3%)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恢复控便能力;其余出现不同程度控便能力障碍(大便次数10~20次/d)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和括约肌功能训练,6个月后也逐渐实现了良好的控便.术后随访1~18个月,两组均无腹壁切口种植、局部复发以及死亡病例.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实施低位直肠癌TME保肛术安全可行,其创伤小、出血少、保肛率高、术后恢复快,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