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借助脊柱微创通道系统、配合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治疗方案开展治疗,分析实际疗效结果。方法:研究选取了总计9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在随机分组中将其各自分为47例M组与47例N组,对M组患者以常规手术治疗,而对N组患者则以辅助手术治疗手段开展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各自的手术指标与JOA评分状况。结果:从最终治疗结果中可以看到,N组患者在各手术指标参数与M组对比中,均存在明显差异性,其P值大小各自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中为(P=0.0353、P=0.0438、P=0.0237、P=0.0385),差异明显且统计学意义具备成立条件;最后在ODI评分状况对比中,N组患者在各阶段改善效果最为明显,显著优于M组,对比结果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在对比中显然具有成立条件。结论: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到,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当中,可以充分借助微创通道结合椎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可促进治疗效果有着十分显著的进步与提升;在ODI评分提升、手术指标完善中可体现出十分优异的治疗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治疗11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6例患者采用OLIF入路[OLIF组,男21例,女35例;年龄(65.2±8.7)岁;Lenke-SilvaⅡ型41例,Ⅲ型15例]和60例采用TLIF入路[TLIF组,男19例,女41例;年龄(61.3±11.6)岁;Lenke-SilvaⅡ型43例,Ⅲ型17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并发症;分析两组的各自手术前后的腰椎矢状位、冠状位Cobb角和顶椎中心偏移距离。结果OLIF组和TLIF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7±1.6)分和(8.1±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5)分和(2.2±0.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和TLIF组ODI分别从术前47.5%±9.1%和52.6%±5.8%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22.4%±6.7%和25.1%±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矢状位Cobb角,术前OLIF组为8.6°± 5.7°,末次随访时为23.6°±4.3°;TLIF组术前为9.2°±4.2°,末次随访时为21.3°±4.8°;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1)。腰椎冠状位Cobb角,OLIF组术前为16.4°±9.6°,末次随访时为2.8°±2.1°;TLIF组术前为15.2°±7.8°,末次随访时为6.4°±2.7°;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P<0.001)。顶椎中心偏移距离,术前OLIF组为(26.3±9.4)mm,末次随访时为(4.3±1.9)mm; TLIF组术前为(23.4±5.5)mm,末次随访时为(7.5±4.2)mm;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P=0.03)。OLIF组融合率为97.7%(127/130),TLIF组为91.1%(164/1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OLIF组为16.1 %(9/56),TLIF组为8.3%(5/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椎间融合器塌陷率12.3% (16/130),TLIF组椎间融合器塌陷率21.9%(35/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 0.03)。结论OLIF技术是治疗伴有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有效手段,与TLIF相比可实现类似的临床效果,且能获得更好的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的矫正。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采用TLIF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率等指标。结果本组25例患者的伤口均属于Ⅰ期愈合,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99.54±5.1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47.29±27.43)mL,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2个月后患者的椎间体融合均为良好,术前患者的JOA评分为(11.94±4.78)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为(27.35±3.12)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优17例,良7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0%)。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TLIF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人员中应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展开治疗,并分析该方式对疼痛程度的改善。方法:研究展开时间段设定为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设定60例LDH人员为分析对象,组别划分依据随机方式,即对照组30例取常规椎板开窗术,观察组30例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以此分析各组别人员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功能障碍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在对LDH人员进行治疗时,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机体疼痛,提升机体舒适度,其应用价值较为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椎间盘镜治疗的护理。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依据护理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n=30)和综合护理组(n=3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生活自理时间、恢复工作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结果综合护理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生活自理时间、恢复工作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功能恢复优良率96.7%(29/30)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83.3%(25/30)(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椎间盘镜治疗的综合护理较常规护理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隙高度下降≥1/3,或MRI提示突出椎间盘超过椎管矢状径的50%,或基底宽度>6 mm,或ModicⅠ型终板炎)患者96例,采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动态固定组)或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融合组),每组48例。术后2年、5年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MacNab疗效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发症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86例完成5年随访,其中动态固定组44例、融合组42例。动态固定组手术时间为(159.61±37.29)min,较融合组的(177.42±39.90)min短(t=2.140,P=0.035);术中出血量为(151.78±50.88)ml,小于融合组的(197.74±76.55)ml(t=3.293,P=0.001)。随访期间动态固定组发生螺钉松动2例、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5例,均无临床症状;融合组发生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12例,其中症状性邻椎病2例;两组患者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1.4%和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2,P=0.045)。术后5年,两组MacNab优良率分别为95%及93%,疗效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25,P=0.671)。术后2年及术后5年两组患者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减小(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及术后5年,动态固定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4.43°±0.85°、4.59°±0.48°,均大于融合组(t=19.783,P<0.001;t=36.841,P<0.001)。动态固定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11.19±2.07)mm降至术后2年的(9.98±2.02)mm和术后5年的(9.86±1.64)mm(F=6.462,P=0.002)。术后5年时,动态固定组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为9.74°±3.29°,小于融合组的11.69°±3.89°(t=2.514,P=0.014)。结论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动态固定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可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与融合手术相比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更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TLIF(经锥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对DLS(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改良TLIF来进行治疗的DLS患者47例,记录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测量在手术前后腰椎的滑脱角、腰椎前凸角、腰椎滑脱率、椎间隙的高度。随访这47例患者,时间是(2.5±0.5)年。结果47例患者中,手术的时间平均为(128±35)min,在手术中失血量平均为(358±48)ml,切口全部是一期愈合,并发症较少;术后2~3d、3个月、6个月、1年的腰椎滑脱角、腰椎前凸角、腰椎滑脱率、椎间隙的高度和术前指标比较,改善明显(P<0.05);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腰椎滑脱角、腰椎前凸角、腰椎滑脱率、椎间隙的高度比较,P>0.05,术后的腰椎前凸角的平均度数在逐渐增大。结论采用改良TLIF来治疗DLS创伤小,并且能够理想复位,得到满意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予以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本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研究时间为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分组。实验组为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小组(30例),对照组为开放性手术小组(30例),对比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28.4±10.2)min、手术出血量为(14.3±7.4)ml、卧床时间为(10.3±2.7)min、住院时间为(4.3±1.1)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17.1±9.5)min、手术出血量为(78.7±18.2)ml、卧床时间为(21.5±6.2)min、住院时间为(7.1±1.7)d,存在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