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00--2009年阎良机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阎良机场的基本特征。结果发现:秋、冬季是同良的多发季节,12月发生频率最高为19.6%;06时发生的频率最高为23.9%.10时消散的频率最高为16.0%。分析发生时地面气象要素的分布区间与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面为西风、风速为0~2m/s、相对湿度为80%~90%、近地面气温为0~6℃时的发生频率较高。

  • 标签: 变化特征 温度 相对湿度
  • 简介:根据2000-2013年华北地区72个地面观测站点的、霾日数资料挑选出华北地区出现、霾天气现象站数较多的40个样本,再利用这些样本同期的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位势高度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发生或霾天气时的近地面环流形势可分别分为4类和5类。聚类结果揭示了和霾发生时大气环流具有不同的分型特征,只有弱高压型为、霾发生时的共有型,湿度场和冷暖平流输送在和霾天气发生时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同一天中存在、霾天气转换及同一时刻、霾共存的现象,本文也分析了这两种情形的环流形势特征,解释了其成因。

  • 标签: 环流形势 聚类分析
  • 简介:文章利用呼和浩特气象站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呼和浩特市2015年初冬雾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初冬呼和浩特地区大气静稳程度高,综合扩散能力差,导致2015年的霾过程明显多于往年,且部分时段污染程度较重。

  • 标签: 观测资料 雾霾天气 大气静稳程度
  • 简介:利用呼和浩特本站1960—2009年共50年每天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出现、轻时的水平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呼和浩特市绝大部分出现在后半夜到上午,属辐射;(2)呼和浩特市50年来出现了192次轻,年均3.8次,出现了40次,年均0.8次,能见度在500m以下的出现了20次,年均0.4次;2000年以后,轻总次数呈上升趋势;(3)出现轻最多的月份是3月,次多是10月,2月最少;总的来看,冬季和夏季出现次数较少,秋季和春季较多;(4)出现和轻时绝大部分当天或前一天有降水,相对湿度大于80%,风速小于2.0m.s-1,大部分为静风或偏南风;(5)出现时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对交通运输业造成很大影响,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害。

  • 标签: 分布特征 危害
  • 简介: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与三维辐射模式相耦合,分别对重庆和长沙地区的一次冬季辐射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中尺度数值模式与三维辐射模式的单向耦合可以较好地模拟出的生消演变过程,以及的浓度、地理分布特征、形成和维持。由此可以说,利用耦合模式开展的预报是可行的。

  • 标签: 中尺度数值模式 三维辐射雾模式 单向耦合
  • 简介:利用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地面气象站和探空站气象要素及PM_(2.5)质量浓度数据,对2013年12月上旬影响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持续性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霾天气过程中,925hPa和850hPa西南气流维持时间较长,使得中低层逆温结构持续维持。强冷空气是驱散霾的主力军,弱冷空气造成贴地逆温维持,对连续霾没有清除作用,反而增加了霾的持续性。冷空气影响前为上升气流,结束后转为下沉气流,垂直速度小及下沉气流造成逆温持续维持。持续性逆温或等温是霾长时间维持的热力条件,小风速及弱垂直运动是动力条件。东南风为大范围的形成和维持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

  • 标签: 持续性 雾霾 边界层 逆温 冷空气
  • 简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的发展,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轻、烟、霾、浮尘都是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但是它们很难定量。在观测时,对轻、烟、霾、浮尘能否加以正确的判别,原始记录是否准确,将会对以后的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这几种天气现象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对它们加以有效地区分。

  • 标签: 空气质量 轻雾 浮尘 判别 水平能见度
  • 简介:利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以下简称西咸机场高速公路)段交通气象站及其10km范围内区(县)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及MICAPS高空和地面资料,研究了西咸机场高速公路的变化特征、典型环流形势和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主要发生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越小的生成的时间越集中,2月、4月和10—12月出现的可持续较长的时间;典型日,500hPa陕西关中地区为一致的西北或偏西气流,850hPa陕西关中及其以南地区受弱暖脊控制且处于反气旋环流的底部,西咸机场高速公路及其周边地区近地面层有逆温形成,且风速小,湿度大;有利于发生的气象条件包括相对湿度>80%、地面风速<3m/s和地表温度与气温之差>-3℃等,14时相对湿度、14时气温与未来时刻气温的差都与相应时刻能见度密切相关。

  • 标签: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专用高速公路 环流形势 影响因子
  • 简介:文章通过统计承德市9个气象站2006-2015年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承德市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承德市空间分布南多北少,滦平出现最多,时间分布特点多出现在夏、秋季节;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个例诊断分析方法,将承德市出现的区域(单日3站及以上)分为平流、辐射及锋面3种类型,并分析其典型环流背景,为以后承德市大雾预报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分布特征 类型 环流背景
  • 简介:2013年1月11~14日,华北地区经历重霾过程。为了探讨其形成原因,利用大气化学模式系统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WRF)-Chem模拟2013年1月华北地区气溶胶的时空变化。模拟的能见度、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降水、风速和风向)以及细颗粒物(PM2.5,大气中直径≤2.5μm的颗粒物)地表浓度的时间变化与近地面观测值都较为吻合。模拟结果表明,1月11~14日,细颗粒物高值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和东部、天津地区以及北京地区,其日均值约为400~500μgm-3。通过与历史气候数据比较发现,2013年1月10~15日华北地区的气象条件表现为较大的相对湿度正距平(20%~40%)以及风速的负距平(-1ms-1)。北京站点的探空数据还表明,在1月11~13日期间,垂直方向上,1km以下的大气中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并且湿度保持较高的值(80%~90%)。模拟结果表明,1月11~14日,近地面南向风和东向风将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上层大气(850hPa)的西北风则将沙尘输送到华北地区。以上气象条件有利于气溶胶的吸湿增长和浓度的聚集。硝酸盐的收支分析表明,在北京地区,与1~9日相比,10~14日夜间化学生成和传输的显著增加都贡献于硝酸盐浓度,是重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雾霾 华北地区 WRF-Chem 气象条件
  • 简介:为了研究空气中的水汽层结变化对、霾生消的影响,对北京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霾天气个例中能见度变化和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相对湿度及液态水含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总液态水含量时序图对预报、霾没有参考意义,无论是大气总液态水含量数值的大小,还是大气总液态水含量随时间的变化都不能预测、霾的生成与消散。但不同时刻大气液态水含量的廓线图对、霾天气的预报还是具有指示意义的,因为、霾生消前后大气液态水含量层结变化明显。进一步分析不同情况的、霾天气发现:、霾生消前后均无降水出现和先出大雾后降水的情况,即降水后消散的、霾天气,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和液态水含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3km以下;对于先降水后出大雾的情况,整层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都很明显,液态水含量的变化主要在3~7km之间。由于降水既可以增加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又可以消耗空气中的水汽,因此降水既是大雾形成的有利条件,也是大雾消散的有利条件。有降水出现的大雾天气,有饱和层(空气相对湿度达到或接近100%),无降水出现的重霾天气,则没有饱和层,且整体相对湿度偏低。

  • 标签: 雾霾 相对湿度 大气总液态水 微波辐射计
  • 简介:利用山西省太原观象台的大气污染资料和小店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3年1月19—23日太原地区一次持续性霾天气过程的大气电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霾过程中大气电场发生剧烈变化,不仅极值有较大变化,出现陡升陡降,且电场极性出现多次转变,电场强度的绝对值比晴天大气电场减少30%;(2)霾天气下大气电场与相对湿度有较高的负相关性,相对湿度较高是霾过程中大气电场值变为负值的主要原因;(3)相对湿度降低导致气溶胶脱水形成干气溶胶是霾过程中大气电场转为正值的主要原因,大气电场形成机制的影响使得部分时段在相对湿度降低时大气电场仍为负值。

  • 标签: 大气电场 颗粒物 污染气体 雾霾
  • 简介:利用2013年12月1—9日淮安市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3年12月初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次大范围持续性重度霾过程的气象要素、PM2.5浓度和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淮安地区持续性霾过程高空为偏西气流,冷空气弱且850hPa有暖平流输送,为霾持续的背景条件。在此次持续性霾过程中,PM2.5日平均浓度均大于0.075mg·m^-3,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关系;高质量浓度的PM2.5长时间堆积使低能见度维持,随着湿度的增大或减小,霾交替出现。边界层中低层维持的逆温层结不利于大气湍流、水汽垂直交换及污染物垂直扩散,为霾长时间维持提供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混合层高度低且上升运动弱,为此次持续性霾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 标签: 雾霾 PM2.5 逆温 混合层高度
  • 简介:应用常规与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PM2.5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月20~24日山西区域一次持续性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本次霾天气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3年1月20日14时至23日11时,由于相对湿度的变化导致了3次轻转大雾过程;23日14~20时,由于PM2.5浓度的增大经历了1次轻转霾的天气过程。(2)地面弱的气压场和较小的风速以及PM2.5浓度的上升和相对湿度的增大为本次持续性霾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边界层逆温的存在是霾低能见度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边界层有逆温层而不出现霾天气的条件是:相对湿度〈50%,PM2.5日均值浓度〈75μg·m-3;逆温层下相对湿度的大小是区别和霾天气的指标。(4)相对湿度和PM2.5是决定能见度大小的关键因子,其对能见度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相对湿度〈90%时,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作用强于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但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其对能见度的影响相对增强,当能见度降至1km以下时,相对湿度成为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 标签: 持续性雾霾 阶段性特征 关键因子
  • 简介:基于2015年秋末冬初华北地区频繁出现的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利用无人直升机搭载的气溶胶采样装置和激光粒子计数器对北京顺义及房山地区近地面大气颗粒物进行探测,分析了重霾天气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廓线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重霾天气过程粒径小于1.0μm的气溶胶数浓度随高度变化不明显,粒径大于1.0μm的气溶胶数浓度随高度呈弱的减小趋势,说明重污染天气条件下近地面层大气颗粒物的粒子数相对稳定,亚微米级气溶胶数浓度较高,而粗粒子气溶胶数浓度较低。基于无人直升机搭载的气溶胶采样装置采集的气溶胶样品的质量浓度廓线表明,50m高度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高,最大浓度达700μg·m-3。

  • 标签: 雾霾 大气颗粒物 质量浓度 数浓度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