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战国时期齐国大型墓葬中多皆设陪葬墓,与同时期其他列国殉人墓相比,具有数量多、随葬品丰富特点,其中以陪葬墓中随葬石佩饰尤具特色。石佩饰可依其管珠石牌组合方式分成A、B、C三型。A、B型不具地域色彩,女性专用;C型为齐国独有形式,男女不拘,兼可使用。A型石佩使用无身份等级限制,B、C型石佩使用具身份等级约束与限制。齐国石佩饰应源于西周用玉、佩玉习俗,逐渐发展成独具齐国特色随葬品。

  • 标签: 战国时期 齐国 陪葬墓 石佩组饰
  • 简介:帛书作者提出'道生法'观念,为其案法而治主张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帛书'道生法'思想具有深刻理论内涵,而其更大意义在于提出'执道者生法'主张,对立法之君进行限制.帛书'道生法'思想理论归趋则是实现法制下自然状态.

  • 标签: 帛书 《黄帝四经》 道生法 政治主张
  • 简介:通行本古分为上下篇.对于其何以如此分篇,生当北宋易学家程颐,在承继、整合和等观点基础上,作,明确提出以阴阳为基准分篇原则,指明"阳盛者居上篇,阴盛者居下篇",并逐卦作了分析,丰富了人们在此领域识见.

  • 标签: 《周易》古经 分篇 程颐 上下篇义 阴阳
  • 简介:《老子道德注》所谓“自然”包括种含义:广义上“自然”是指人类本性当中所固有的天地之性、“知”和好恶取舍之情等多种能力;狭义上“自然”用来称谓实现“无”或整体性存在能力。通过自愿地运用“无”或“以无为用”,人类不仅可以成就“上德”和德性,而且也能消除“下德”和仁、义、礼弊端。王弼在《老子道德注》中提出,只有以“上德”与德性为“本”,人类才能有效地驾驭—F德”与道德规范所代表“末”。

  • 标签: 王弼 《老子道德经注》 自然 德性 本末
  • 简介:丁茶山和吴草庐都是当世最杰出易学家,以象数学角度为主解释《周易》是他们共同点。其中,茶山对《周易》象数性解释核心是《四笺小引》中“推移”、“物象”、“互体”、“爻变”。而草庐对《周易》象数性解释核心是《易纂言外翼》12种方法中具体运用于《周易》卦爻辞解释中方法——“卦变”、“变卦”、“互卦”、“象例”。因此,可以说丁茶山和吴草庐《周易》解释方法核心理论是。但对这些解释方法实际运用,茶山又是和草庐存在区别的。即茶山在爻辞解释上,继承了草庐“爻变+互体”方法,同时又全面运用了“推移”这方法,这可以说是茶山自己独特解释。这也是茶山与草庐在《周易》解释方法上最大不同。

  • 标签: 丁若镛 吴澄 推移 物象 互体 爻变
  • 简介:20世纪后半期,人类面临最突出问题就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摆脱人类生存困境,走向具有生态持续性文明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实践面临严峻挑战。本文试将孔子和泰德·本顿生态观加以比较,求同存异,发掘其中蕴含积极因素。者在对自然解读上,强调自然客观实在性,重视自然内在价值和对自然规律遵循;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阐发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性和密不可分性,强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对自然资源利用上,强调合理地支配和有限地利用自然,承认自然极限。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生态观 适应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资源的利用
  • 简介:摘要:阳明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渐顿、本体工夫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学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说法。同时,阳明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意义。从对“恶”处理来看,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来源是外在、后天。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异化。对此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心有二门”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在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 标签: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
  • 简介:目前通行王弼本《老子》,经文业已经过大幅度改动,并非王弼所依据文本。通过考察王弼注直接引用以及间接表述经文,可以发现其中与王弼今本经文相异句例基本可以在简帛文本以及其他传世本中找到依据。王弼注所引述经文,与楚筒本、汉简本、帛书本以及傅奕本最为契合,而与河上公本距离最远。王弼今本经文与河上公本最为接近,当受到以河上公本为代表通行本大面积同化。

  • 标签: 王弼 《老子》 经注 简帛
  • 简介:在鸠摩罗什所译《维摩》——《维摩诘所说经》中,以下几个译语,如净土、清净土、净国、清净佛土,从汉语字面意义讲,当然都表示“净土”——清净佛国、佛土,即业已净化佛国、佛土。但是如果根据《维摩》今存梵本对勘,我们就会发现罗什这些“净土”译语对应原语其实存在颇为复杂情况。以下我们就从梵汉对勘角度对什译《维摩》34个“净土”译语用例予以分析考察。

  • 标签: 《维摩经》 鸠摩罗什 净土 译语 《维摩诘所说经》 考辨
  • 简介:慧能从承认人现实地存在迷妄事实出发,在对于佛教处理上,不主张废弃佛教教文字,而认为主要关键在于,要以禅宗自性本源融通般若教理,要以佛教教教理启发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将般若智慧落实到自性本源中实践、实证,并最终在作为自性本源的当下、现前念中,打破迷妄,获得觉悟,自证本源.慧能主张在禅宗顿法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慧能教学精神是非常平实.马祖道继承了慧能禅思想,但马祖道更强调从自心本来是佛理论前提出发,与慧能在禅宗顿法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教学精神不同,而是更为有意识地摆脱正面说教,更为有意识地强调着眼于超越教、渐本来无迷无悟自心自证境界,因而在教学精神上更为突出禅宗顿法相对独立于教、渐超绝性,同时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大开后世机锋棒喝先河.从教学精神上来说,慧能是从如来禅过渡到祖师禅核心和关键人物,而马祖则是使祖师禅得以大肆开展关键人物.本文认为,慧能与马祖在佛教禅宗中地位,类似于孔子与孟子在儒家,老子与庄子在道家中地位.

  • 标签: 融通 禅与教 顿与渐 教学精神 机锋棒喝
  • 简介:罗光与牟宗三先秦儒学观在基本观点上有显著不同,集中于“宗教人文化”与“形上学之有无”个问题。这些差异产生主要是基于人对先秦儒学中道德、形上学与信仰之间关系不同理解。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先秦儒学复杂面貌,其结论各有得失,体现了当代台湾地区儒学研究多元性特征,对于我们更为充分而深入地把握儒家思想理论特质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罗光 牟宗三 先秦儒学观 “生命哲学” “道德的形上学”
  • 简介:本文通过与多数民主进行比较方法,来讨论协合民主概念和特征:多数民主产生于同质型社会结构,协合民主则源自于应对分裂型社会结构挑战;多数民主是种排斥型政治制度,协合民主则是种分享型政治制度。

  • 标签: 多数民主 协合民主 社会结构 亚政治文化
  • 简介:《黄帝四》在肯定人性“自为”基础上创建了“以情释性”的人性理论,将趋利避害好恶之情作为人之本性,对内“宁心安性”,对外“因性制法”,将“心术”和“王术”相结合,实现了内在心性与外在法治有机统,初步建构了黄老道家人性论体系。《黄帝四》不仅为黄老道家人性论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初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先秦道家人性学说理论形态,也对儒家和法家的人性学说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要思想史意义。

  • 标签: 《黄帝四经》 以情释性 宁心安性 因性制法
  • 简介:善于逆向思维庄子在大众普遍追求“有用”情况下,发现了“无用之用”。人们熟知“无用之用”这命题,但很少关注庄子“无用”实际上分为个层次:低层次“无用”——世人“无用”,也即愚昧无知无用;高层次“无用”——神人“无用”,即经过无用——有用——无用这否定之否定过程之后“无用”。只有达到了高层次“无用”境界,才能够做到“蛇,与时俱化”,才能够在人世间左右逢源,进退自如。然而在复杂多变现实生活中,要想准确地运用这原则以确保自身安全,又谈何容易!

  • 标签: 世人无用 神人无用 一龙一蛇
  • 简介:论王弼易学对汉象数易学继承田永胜学术界认为王弼易学扫象阐理,汉象数学派气象。本文对照汉象数易学残存著作,重新对王弼易学思想做了番研究后,发现王弼用了不少象数易学注释,有的甚至与象数易学家们注几乎完全样,也用了些象数易学方...

  • 标签: 王弼 易学 象数 卦爻辞 卦气说 阳爻
  • 简介:山东大学主办,凤凰出版社、台湾商务印书馆协办《子海》首批重大成果发布暨“岸古籍珍本合璧工程”论证会,于2013年11月30日在山东大学召开。

  • 标签: 成果 珍本 工程 两岸 文化业 山东大学
  • 简介:、唐宋《圆觉解经史《圆觉》,全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卷),据称为唐佛陀多罗(觉救)所译。最早记录它目录——《开元释教录》就已经对该译出时间不究其详,《开元释教录》卷九中说“此近出不委何年”。

  • 标签: 《圆觉经》 唐宋 《开元释教录》 天台 佛陀 时间
  • 简介:稷下学宫和吕克昂学园是所处于同时代东西方著名学校,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东西方历史上是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办学性质、办学目的与动机、治学特点、管理方式等方面对所学府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总结特色,以期对中国大学发展得出有益启示。

  • 标签: 稷下学宫 吕克昂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