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道教将慈爱作为其教理教义的核心内容,以及戒律的伦理规范,大力倡行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伦理、艺术、风俗乃至政治与社会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当今社会各界重视、研究并弘扬。

  • 标签: 《云笈七签》 道教 中国传统社会 伦理规范 精神财富 优秀文化
  • 简介:《法显传》(一作《佛国记》④)是一部佛教典籍,作者法显是一位东晋的佛教僧人,该书主要叙其在西去取经途中的种种见闻,所载为后世重视。在《法显传》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关于当时婆罗门教的消息,值得注意。今试说如下。

  • 标签: 《法显传》 婆罗门教 《佛国记》 佛教典籍 佛教僧人
  • 简介:咸宁市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省东南部,被誉为“湖北的南大门”。从解放之初到改革开放前,福音在咸宁的成长还处于初级阶段。文革前整个咸宁市基督徒不超过300名,只有六七处简易教堂。然而从改革开放到如今,有教堂314所、信徒4万多名。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不禁让人感慨万千,这一切完全是神的恩典,同时离不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和湖北省基督教两会的支持与耕耘。

  • 标签: 湖北省 恩典 改革开放前 教会 长江中游 宗教政策
  • 简介:西汉哀宗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在以后的近2000年历史,佛教几乎遍及中国全境,给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重要的影响。在其流传过程,其本身不断地被中国化了,也就是说注入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新内容,并深刻地影响了东北亚、东南亚相邻国家。佛教传入东北地区较早,波及的民族较多,尤其是建立北魏的鲜卑族,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建立清朝的满族,这5个曾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占南北朝以来1600年历史的一半左右,期间都是佛教流传、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

  • 标签: 高句丽 传播 渤海 中国民族文化 佛教传入 2000年
  • 简介:本文立足于希伯来语圣经的文本和一些考古发现,介绍了古代以色列人宗教的方方面面,包括这个宗教的神的地域性、嫉妒性、报复性等人性、以色列神谱的组成,以色列人对死去人的崇拜和偶像崇拜,百姓的宗教和官方理想化宗教的区别、冲突和协调,以及申命派的宗教改革所导致的以色列宗教后来的发展变化,及其和后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桥梁。

  • 标签: 以色列 希伯来语圣经 犹太教 基督教 亚卫 旧约
  • 简介:佛足迹崇拜是早期佛教对佛陀崇拜的一种重要形态,反映了那个时代佛教徒与佛陀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早期佛教的佛陀观与实践方式。而佛足迹石崇拜又是一种独具个性的崇拜类型,不但在佛教崇拜具有支撑与引领的作用,而且在早期的佛教信仰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术界过去对佛足迹崇拜的研究非常薄弱,尤其是对印度佛足迹石崇拜的渊源与特色等问题不甚明晰。通过分析《大唐西域记》关于佛足迹石的记载,对印度佛足迹石的尺寸、图纹、崇拜方式及神通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佛足迹崇拜从印度向周边国家尤其是向中国的传播进行了简要梳理。

  • 标签: 玄奘 《大唐西域记》 佛足迹 印度佛教
  • 简介:(一)圣经的以色列"以色列"这个名字在圣经是一个常见词,有人统计过,在《新旧约全书》,"以色列"一词出现多达2800多次,其中95%在旧约各书卷。希伯来文"以色列"名字的含义圣经的"以色列"首次出现于《创世记》32:22—32节所记述的一则生动故事

  • 标签: 以色列人 犹太人 以色列国 巴勒斯坦 希伯来 圣经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与儒道二家的关系一直处在非常复杂的互动之中,佛教一方面要捍卫自己的核心理论和基本的价值取向,争取合法的生存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协调与儒、道二家的关系,从教理、行持、制度等多方面,寻求与儒、道二家的会通之处,努力消弥与儒、道二家的严重分歧与对立。在历史上,参与讨论三教关系的佛教理论家非常多,本文则选取慧皎、契嵩、志磐等三位非常有代表性的佛教史家,以各自所处特定时期的佛教历史为基本背景,分别介绍他们从本迹史观的立场对三教关系所作的论述,旨在说明佛教史家们对三教关系的看法与其所处时代佛教的现实情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 标签: 本迹论 三教关系 儒释道
  • 简介:煌莫高窟共490余窟,只有列285号的西魏大统四、五年禅窟的壁画,绘著象头人身的誐尼沙(Ganesa),位于大自在天的下面。窟这样的像从来只出现一次,以后便消失了。闻说榆林窟亦有一幅,惜未获睹。誐尼沙在印度教的神话里,地位甚高,他是代表智慧和学问之神(godofwisdom),又是淫婆(Siva)与婆罗和底(Pāravatī)的儿子,从古事纪(Purānas)时代以来即受到崇高的歌颂。何以敦煌石窟只有一见?我在膽拜该窟之后,这个问题一直回旋在脑海中,久未解决。

  • 标签: 敦煌石窟 莫高窟 榆林窟 印度教 西魏 壁画
  • 简介:圣餐礼仪在教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属灵意义,能帮助信徒灵性成长并且更加与主联合。圣餐礼若使用相应的音乐,可以更好地体验上帝的救赎,也可感受音乐给予心灵的满足;当思想与情感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时,人们往往是借着音乐来倾诉。本文尝试探讨在圣餐礼仪之中音乐如何与圣餐礼仪相协调,借着音乐更加衬托圣餐的意义,使信徒在圣餐礼仪借着教会音乐能更深刻体验基督对普世教会的爱,使众人更加与主联合,活出主的形象,彰显神的荣耀。

  • 标签: 圣餐礼仪 圣乐的教育功能
  • 简介:墓葬是专为亡者而建的地下空间,墓葬内的各种物质和陈设都与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因此以墓葬及随葬器物为对象,通过相关的物质形态、空间分布和文字记载来考察道教文化与信仰的存在状况,是研究道教的重要途径和课题。唐墓是唐代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的数量众多,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并且从早期到晚期的序列较为完整,延续性较强。

  • 标签: 唐代墓葬 道教文化 遗物 宗教信仰 物质形态 地下空间
  • 简介:初章就是初学入门的第一章,故名初章。三论宗初章是用来论证和区别是自性义还是缘起义的一种方法。佛教各个宗派皆讲二谛,真俗二谛,有时也叫有无二谛。但三论宗与他们所讲有所不同。此不同之处用初章义一鉴别,则一目了然。了解了初章也就明白了“缘起性空”、“中道”,同时也显示出了三论宗圆融无碍的义理。所以“初蕈义者,破自性之利器,彰缘起之假名,八道之要轨,显无碍之圆融”。

  • 标签: 二谛 自性 中道 有无 宗派 圆融
  • 简介:敦煌写卷S.5588,首尾皆残缺,故学界多以其现存首句"只为求因果""求因果"三字冠名。《求因果》与大多数敦煌写卷一样,为唐五代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年限难以断定。这是一篇佛教思想笼罩下的"劝善文",尽是佛教语言和思想。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甚至民间思想。这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时代背景相关,因为儒、道思想在中国的根基和影响巨大,佛教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与其调适兼容,当然各个教派之间思想的共通性也是一大因素。"求因果"吸纳了儒、道思想与佛教教义相通的某些成分,甚至只是借用某些表达方式和思想框架,来表达佛教劝人修身向善的思想。

  • 标签: 求因果 佛教 援道入佛 孝道 礼教
  • 简介:中国基督教是一个正在迅速成长的教会。据中国基督教协会统计,内地现有基督徒约1600万人。考虑到统计的一些复杂因素,这个数字可能略有出入,或者多一些,或者少一些,但我相信这个统计数字比较接近实际,是目前为止最具有权威性的统计。国外有的机构或人士说中国内地有基督徒6000多万,甚至还有人说有8000多万,我认为这些说法并没有可靠的统计依据,是一种夸张的臆测,或者是一种故意炒作。

  • 标签: 中国教会 中国基督教协会 统计数字 中国内地 基督徒
  • 简介:《佛说无量寿经》曼陀罗。此幅曼陀罗是豪尔德·史特多尔特(HaroldStewart)先生二十多年前在京都购人的,在当时这种“无量寿经曼陀罗”还鲜为人知,近年来模仿此图绘制的作品才逐渐流行,其原件被推测为日本江户时代中晚期作品。该图为长139厘米、宽68厘米的木刻着色挂轴画。曼陀罗的作者以其对经义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 标签: 《佛说无量寿经》 佛经 曼陀罗 法藏比丘
  • 简介:道性思想是在南北朝时期受佛性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至孟安排的《道教义枢》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道性理论。《道教义枢》的道性思想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思想,又进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重要思想。《道性义》用理和中道来解说道性,为修道成仙提供形上学的根据。进而,又彰显染净说来为道教完善修行解脱理论。道性思想对于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意义。

  • 标签: 《道教义枢》 “道性”意蕴 佛性思想 方法论 本体论 《道性义》
  • 简介: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传入佛教,开始修筑寺庙。后经北魏、唐、宋、明、清各代续修、扩建,遂使五台山成为佛塔高耸,殿宇辉煌,错落有致的寺庙集群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建筑、雕塑、壁画及金、木、陶、石等各方面的文物。再加境内五峰环抱,松柏参天,风景秀丽,气候凉爽,

  • 标签: 竺法兰 摩腾 松柏参天 续修 罗喉 黛螺顶
  • 简介:后代学者大多根据三阶教被禁断时期的一些批判文章,或者敦煌遗经的有关三阶教的残卷进行研究,因此对三阶教不能作出全面认识,出现不少误解。本文依据陕西金川石窟刻经对三阶教重新作了认识,认为“以时言教”是信行的末法观。信行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思想并存的思想,强调要离恶的主张,其思想的特点是“修善离恶”或“敬法离恶”。

  • 标签: 教研 儒释道三教 思想 认识 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