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可吸收聚左旋乳酸骨固定系统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经验。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共完成4 424例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1 967例入选,按照是否使用可吸收聚左旋乳酸骨固定系统分为使用组(A组)和未使用组(B组)。A组1 015例,男650例,女365例;年龄1个月~4.7岁,中位年龄6.3个月;体质量3.6~20.0 kg,中位值6.4 kg。B组952例,男570例,女382例;年龄1个月~4.2岁,中位年龄6.1个月;体质量3.4~20.0 kg,中位值6.5 kg。结果术后因胸骨活动致伤口愈合不良并行清创缝合术者A组3例(0.29%),B组18例(1.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可吸收聚左旋乳酸骨固定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小儿心脏手术后因胸骨活动致伤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可吸收生物补片修补小儿食管裂孔疝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第一医院小儿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小儿食管裂孔疝17例的临床资料,采用腹腔镜下可吸收生物补片修补并进行Nissen胃底折叠。按照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协会分类,该组滑动性疝9例、食管旁疝7例,混合型1例。所有病例术前经上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结果17例患儿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100~18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5~10 mL。术后1~2 d开始进食,5~10 d出院,平均8 d。随访6~53个月,平均30个月,患儿均生长发育良好,无1例复发,1例出现吞咽困难(食管狭窄),予以食管扩张后好转。结论腹腔镜下可吸收生物补片修补小儿食管裂孔疝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标准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瘤颈解剖特点分为复杂瘤颈组和非复杂瘤颈组,收集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分析标准EVAR治疗两组腹主动脉瘤的结果,评估复杂瘤颈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共纳入CTA和随访资料完整的133例患者,其中复杂瘤颈组88例(66.2%),非复杂瘤颈组45例(33.8%),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失血量、造影剂用量、平均住院日、技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远期再干预、远期内漏、动脉瘤直径增大、生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瘤颈因素与预后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瘤颈直径>31 mm与远期再干预相关(OR=24.975,P=0.02)。结论复杂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标准EVAR治疗并未显著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
简介:摘要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现已成为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重要手段,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接受TAVR治疗的患者中约40%为二叶式主动脉瓣。二叶式主动脉瓣这一主动脉瓣瓣叶形态,因其解剖特殊性,仍属于TAVR治疗的挑战解剖类型。近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撰写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的中国专家建议》已发表,现对此专家建议进行解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浅低温下行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置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共35例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43.7±5.7)岁。经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浅低温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并记录围手术期死亡比例、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等。结果全组患者均在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浅低温下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死亡3例(8.6%);体外循环(202±53)min,主动脉阻断(128±28)min,停循环(8± 3)min。短暂神经功能障碍6例(17.1%),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2.9%)。结论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浅低温下行Stanford A型夹层主动脉弓置换术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J-Valve™支架瓣膜行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治疗高危单纯无钙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高危单纯无钙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资料,共15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国产J-Valve™系统为患者行TAVR术。经过细致的术前评估(包括术前访视、熟悉仪器设备、介入耗材设备等)、术中流畅的手术配合[包括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术中患者体温保护、X线防护、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的监测以及支架瓣膜的装配等]和术中安全管理(包括防止输送器移位和动脉置管的护理等)。观测患者术中是否使用心肺转流、发生心室快速起搏、中转行常规体外循环下TAVR术,是否有冠状动脉阻塞、植入瓣膜是否有移位,有无瓣膜内狭窄及瓣周漏等情况发生,观测术后即刻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患者在ICU是否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术中平均出血量、患者在ICU时间和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射血分数以及是否存在瓣周漏等;了解患者心功能分级、活动耐量以及是否存在胸闷、心绞痛等症状。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TAVR术,未使用心肺转流、未发生心室快速起搏,无中转行常规体外循环下TAVR术,未发生冠状动脉阻塞或植入瓣膜移位,未见瓣膜内狭窄及瓣周漏等情况。术后即刻平均主动脉跨瓣压差为[5.8(4.9,12.9)] mmHg(1 mmHg=0.133 kPa)。所有患者在ICU均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00.0 (100.0, 500.0)]mL,患者在ICU时间为(1.2±0.4) d,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为[19.0 (8.5, 23.5)] h,平均射血分数为(56.2±15.6)%,仅有2例患者存在微量瓣周漏。末次随访中,10例患者心功能Ⅰ级,4例为Ⅱ级,1例为Ⅲ级;患者的活动耐量都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胸闷、心绞痛等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手术室护士正确掌握TAVR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各项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与外科医师密切配合,是患者手术成功的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胸腹主动脉瘤(TAAA)不同治疗方法的近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单中心39例T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患者腔内治疗组25例、开放手术组11例、杂交手术组3例。腔内组平均年龄高于开放组(P<0.05)。腔内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低于开放组和杂交组(P<0.05)。三组手术成功率、术后30 d并发症率、再干预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杂交组术后30 d死亡率高于腔内组和开放组(P<0.05)。腔内组并发症率高于开放组(P<0.05)。结论腔内手术治疗TAAA具有操作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势,更适用于高龄患者,但远期并发症较多。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AAOCA)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确诊的17例AAOCA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17例患儿中男14例、女3例,就诊年龄(8.7±3.5)岁,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LCA)4例,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RCA)13例。7例患儿表现为胸痛或运动后胸痛,3例为心源性晕厥,1例表现为胸闷乏力,6例患儿无特异性症状,其中3例心源性晕厥及1例胸闷乏力患儿为ALCA。14例患儿影像学表现存在冠状动脉压迫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解剖基础。7例患儿行冠状动脉修补术,其中ALCA 2例、ARCA 5例,另有1例ALCA患儿因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ALCA组在心血管不良事件或预后的发生比例高于ARCA组(4/4比0/13,P<0.05)。门诊规律随访6 (6,12)个月,失访1例,余患儿预后良好。结论心源性晕厥或心功能不全多发生在ALCA组,ALCA预后较差。ALCA及ARCA伴有心肌缺血的患儿建议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胸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其治疗方式经历了从开放手术到杂交手术再到全腔内修复的发展。开放手术虽然是胸腹主动脉瘤的标准治疗方式,但手术难度大、创伤大,术后病死率高,限制了开放手术的普及,杂交手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近年来,胸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一直是热点研究内容,并发展出平行支架技术、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技术,随着腔内治疗经验的积累以及器械的发展,腔内治疗器械逐渐从定制走向成品化,腔内治疗方式的选择也逐渐从平行支架技术转向开窗技术、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相结合,再转向分支支架技术。本文就腔内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现状做系统回顾,对该领域发展趋势进行整体评估。
简介:摘要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是致命性急危重症之一。临床上通常将AAS分为主动脉夹层(AD)、主动脉壁间血肿(IMH)和穿透性溃疡(PAU)等。Stanford A型AAS,因其累及升主动脉而首选外科开放手术。Stanford B型AAS,因不累及升主动脉,如近端锚定区足够,可首选单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如近端锚定区不够,可选择先外科弓上分流而后TEVAR的“杂交”手术,或纯腔内的方式施行烟囱、开窗技术或分支支架置入术。复杂型AAS指患者出现反复疼痛、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器官灌注不良、濒临破裂等临床表现,需要急诊手术治疗。而非复杂型AAS可考虑延期至亚急性期进行手术。早期脑脊液引流可改善脊髓缺血患者的预后。术后发热的患者需考虑置入后综合征,抗炎治疗或许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创伤所致主动脉损伤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治疗的34例创伤性主动脉损伤患者(交通肇事伤31例、坠落伤2例、物体砸伤1例)。男23例,女11例。患有高血压病10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胸主动脉离断6例,主动脉夹层共19例。开放手术5例,年龄(44.80±20.57)岁;2例A型主动脉夹层行Bentall+孙氏手术,1例B型夹层及2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9例,年龄(45.93±11.01)岁。结果开放手术时间(403.20±30.30)min,患者住院(19.00±6.04)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105.72±27.76)min,患者住院(5.76±3.08)天。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5.09±23.10)个月,两组均无死亡,2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因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未开通而出现左上肢乏力麻木。结论创伤性主动脉损伤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损伤等级、损伤累及部位及解剖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但远期预后仍有待确定。
简介:摘要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是及时发现风险信号以确保疫苗安全的必要措施,包括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其中,主动监测能够全面、持续的收集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及时发现并验证疫苗安全性信号,已经成为未来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主动监测可通过纵向链接多源电子医疗数据库开展分析,数据的快速传输与定期更新,使得接近实时的发现疫苗安全性信号成为可能,这种主动、及时、快速识别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的准实时主动监测方法逐渐在国际上兴起。本文通过梳理既往文献,对目前疫苗准实时主动监测的发展现状与方法学原理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开展疫苗安全性的准实时主动监测提供借鉴。
简介:摘要主动脉置入物感染是主动脉外科手术后一种相对少见的并发症,但死亡比例较高。胸主动脉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周围被覆组织较少,一旦发生置入物感染,病情往往较为凶险,所以胸主动脉术后置入物感染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胸主动脉术后置入物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