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正>不少人把我国近几年引起轰动的文学语言变化——有人称之为“造句运动”——理解为对句子内部成分的独特组织构造,即词语新的搭配力式,从这一角度对文学语言进行语法研究诚然是必要的。但我以为,要揭示这种语言变化的实际,从语言——心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似乎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以注重文学语言运用著称的俄国形式主义,他们提出的广为人知的“陌生化”原则,其实质乃是基于对人的心理感知觉的重视和强调,这一点,什克洛夫斯基说得非常明白。问题是,语言如何运用,才能提高读者的心理感知强度。当然,这可以用“偏离正常语言使用力式”来说明“陌生化”的成因,我国目前不少分析文学语言的评论也大多自这一观点衍化而来。最突出的例子是对莫言小说语言的解释。许多人把莫言的语言魅力归之于他对词语别出心裁的选择和搭配,因此造成的“意

  • 标签: 心理感知 现代艺术 文学语言 陌生化 新感觉 知觉
  • 简介:赵树勤龙其林(以下简称问):继《沧浪之水》之后,你最近出版了长篇小说《因为女人》,这又是一部反响热烈、争论颇多的小说。一些评论者认为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物质主义的年代里必然的悲惨命运,是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另一些人则对你在小说中所揭示的女性的屈辱地位表示愤慨,认为这是男权主义对女性的一种轻蔑。那么,你是怎样想到要写这样一部女性题材的小说的?

  • 标签: 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 知识分子 原生态 女性题材 阎真
  • 简介:一个人强大起来必有强大的理由,作家和艺术家也是如此。托尔斯泰与卡夫卡,凡高与罗丹都有弱点,也各有各的强大。相比较而言,有些作家则有些弱,弱在什么样的地方呢?缺少情感力量,缺少思想。缺少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作家的那种责任与使命感。是爱人的力量。虽然说人人都有爱,可问题就在于很多人的爱是无力的。爱别人不仅是情感上的,也是一种思想上的趋向。因此也可以说,写作是爱人的行为

  • 标签: 人的行为 写作 情感力量 托尔斯泰 人类社会 人的力量
  • 简介:摘要抗辩事由,是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而提出的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行为等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抗辩事由理应适用于公益捐赠侵权行为,除此以外,依据公益捐赠行为的特殊性,还应包括其它可以免责的具体事由。

  • 标签: 公益捐赠 侵权行为 抗辩事由
  • 简介:摘要学生个人行为习惯和集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体育教学的成效也与以上两点息息相关。本文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就如何培养行为习惯展开论述。

  • 标签: 体育教学 个性发展 行为习惯
  • 简介:“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属于90年代中期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现已形成了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重建论,希图重新理清、还原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并将此应用到古今文学的批评中;一种是转换论,通过中西文论比较、阐发,发掘古代文论有价值的东西,古为今用。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即建立中国自己的文论话语,以抵制西方文论的话语霸权。其中重建论在当下取得了一项重要成果,那就是余虹教授的《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年8月)。它被评价为:“此书另辟一路,试以现象学还原方法探究两者(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在入思前提与意识空间上的突出差异和不可通约性,并对‘中西比较诗学’的命题研究提出质疑。”其结果究竟是怎样呢?

  • 标签: 西方诗学 中国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文论话语 东西 中西文论
  • 简介:“科技是今天唯一的新闻”。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除了数字媒介,还会是什么呢?生活里的每分每秒都是数字技术,时时都面对着数字信息,处处都遭遇着数字媒介。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被包围在数字艺术所设计的媒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模式。

  • 标签: 数字媒介 数字艺术 行为特征 参与者 心理 信息时代
  • 简介:反讽既是一种修辞方法,又是一种有趣的语用现象。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讽刺文学大师之一,乔纳森·斯威夫特把反讽艺术在他的作品《格列佛游记》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运用赛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详尽分析了《格列佛游记》中尖锐而又深邃的反讽言语行为,阐释了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魅力,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地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残酷现实,并倡导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以反讽为特征的中外小说展开更系统的研究。

  • 标签: 言语行为理论 反讽 语用 文学批评 语境
  • 简介:在新课标改革的推进下,要求学校对中学生们的行为养成进行教育,而且中学生们的行为养成教育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都知道,中学生们的行为习惯是始终贯穿在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们呢的正常成长。因此,对于中学阶段,对于中学生们的行为习惯进行养成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 标签: 初中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评价机制
  • 简介:古语云,树人先树德,德育是教育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品行端正,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将国学运用到教育中,用国学教育来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我校近两年来提出的教育理念。

  • 标签: 国学教育 行为习惯
  • 简介:伴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要求学生能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德育为首为目的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故此本文阐述了德育运用于我校班级管理教学当中的必要性,源于我校学生生源主要是以农村学生为主、采取民主化管理方式以及德育切入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德育运用于班级管理学生行为养成的对策分析,主要从德育内容选择的针对性以及心理干预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重要作用。采取这样的方法,能够以实际教育对象为基准的对策提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 标签: 德育 班级管理 行为习惯
  • 简介:摘要人并不仅仅受理性的支配,还会受行为和思维的制约。而行为规范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习惯,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外化向内化的转变。因此,在对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时,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来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使得小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入接受这种养成教育,从而将其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 标签: 小学生 德育教育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