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音乐的理论话语应为中国之音乐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诸种因素制约所成形而下和形而上话语系统的综合体。可分为实践型理论话语和理念型理论话语。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应该回归历史语境,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创造的深层内涵,在厘清整体架构的前提下,多视角把握,方能真正有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数代学者孜孜以求,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努力探索,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化自觉并非“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要明确文化基因,否则变异了也无从认知,这才是一种悲哀。应该自省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何以步履艰难,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究竟有怎样的意义。
简介:发生于近百年来的中国传统音乐“第三次断层”,是在外来强势文化挤压诱发下的整体文化“断层”之一角,其规模之大之严重超前。但悠久、辉煌的中国传统音乐,以其强大生命活力实际“断而未绝”,故仍能浴火重生。唯有传统音乐理论话语系统,则断裂而“失语”。原因除近代两极端心态和激进思潮影响外,科学至上和西方代表先进文明等简单化认知,导致机械照搬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今天我们要在全球化语境中,与世界展开更高水平的文明对话,同时更加深入、扎实研究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通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重新整理、接通,阐释并发扬光大传统音乐理论话语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音乐实践,并回馈世界,以丰富和发展世界的音乐学理论体系。
简介:20世纪,关于音乐作品的综合研究,或“音乐学分析”,与西方文艺研究或批评一道,也显露出从文本分析到话语分析的转向。这一转向有其西方哲学背景:文本分析(“文本-语言学取向”)源于实证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思,也得益于哲学上“语言的转向”及结构主义语言学;但文本分析又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社会学取向”)的挑战以及非理性主义(“作者-心理学取向”)与现代解释学(“读者-解释学取向”)的质疑;60年代后,随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及解构主义的崛起,话语分析取代文本分析而成为文艺研究或批评方法的主流。音乐学分析应是文本分析、社会-历史分析、话语分析的整合。
简介:《锡伯族汗都春艺术》一书注重在历史与当下的互动关系中探寻“汗都春”艺术的传统和变迁,突出中国传统音乐视野下的音乐形态分析和话语表述,这种研究方法、理念给锡伯族汗都春艺术的研究带来有益的启示。以该书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当下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学研究视野下,可对该书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