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1938年秋天,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并决定首先拍摄一部长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正式开拍的时间是在同年10月。这时全电影团只有六人:除袁牧之、徐肖冰和我外,还有三位做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同志。我们一也只有两台摄影机,一台三十五毫米、一台十六毫米。在延安拍摄完毕后,电影团分两路于1939年1月出发到华北敌后去拍片,要通过日军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1940年春天回到延安,三十五毫米的胶片差不多要用完了,后来大部分就用十六毫米片子来拍。因胶片来源困难,所以使用得很节省。在敌人的层层封锁下,我们还继续拍摄了“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十月革命节”,“边区工业展览”,及“南泥湾”等影片。“延安与八路军”是一部大型影片,前后拍摄了
简介:3月下旬,本刊编辑部在上海与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联合召开“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艺术创作”座谈会。会议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本刊编委奚姗姗和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姚国华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徐桑楚、于本正、桑弧、梅朵、刘泉、边善基、钱国民、陈朝玉、王纪人、杨代藩、陆寿钧、赵志强、刘立忠、金柏松、顾晓鸣、花建等上海电影界领导、艺术家及理论界知名人士20余人。上海市电影局党委副书记杜文林代表局领导出席了会议。座谈会发言踊跃,讨论热烈,与会者针对会议议题发表了很多鲜明坦率的观点和意见。大家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这一命题的提出,应该是对党的以“二为”、“双百”为核心的文艺方针的重申、坚持和发展,是对我国电影优秀传统的肯定、继承和弘扬,也应该是对过去、现在及未来中国电影发展走向的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为了使其健康地顺利地发展,还需要有关领导部门在经济上、体制上予以调整、支持和保障。会后,许多同志根据发言撰写了“笔谈”文章。张骏祥、赵焕章等同志因故未能参加会议,但都专门撰写了文章。本刊将在本期和下期连续刊载这些文章,以期吸引更多的电影工作者和读者、观众参加“笔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