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甲状腺肿物患者采取低位小切口甲状腺肿物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的临床效果,希望对相关临床治疗有所借鉴。方法将我院接诊的甲状腺肿物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2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而研究组采取低位小切口切除术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肿物患者采取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治疗可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同时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电生理监测在桥小脑区手术的应用及心得体会,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桥小脑区肿瘤切除术、微血管减术中电生理监测应用现状和进展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6例采用术中电生理监测的桥小脑区肿瘤切除术、微血管减术的术中及预后情况,选取我科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总计16份手术病例,其中有听神经瘤切除术3例,面肌痉挛或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13例,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49.6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行乙状窦后入路开颅,并成功完成,术后清醒存活,术中均应用颅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总结病例中,3例听瘤患者,有2例术中波形提示患侧听觉诱发电位降低,术后伴有听力下降,1例正常。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13例,面肌痉挛9例、三叉神经痛4例,术中监测提示的波形变化与术后症状恢复情况,均有正相关性。结论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对于辅助术中手术操作,指导肿瘤切除并神经功能保护有确切作用,监测波形及数据变化对术后神经功能康复及评估预测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翼点入路、额下入路外科切除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临床疗效。方法翼点组经翼点入路实施相应治疗,额下组经额下入路实施相应治疗。记录两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改善情况、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额下组完全切除率(85.19%)显著高于对照组(59.26%)(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14.81%、18.52%;术后两组视力均较之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术后视力改善效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均可获得满意预后,但额下入路完全切除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两种手术入路治疗Topliss分型闭合矢状面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105年6月期间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的Topliss分型闭合矢状面Pilon骨折的患者73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采用前外侧入路的患者40例为观察组,采用后内侧入路的33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踝关节功能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两种手术入路都可以有效的治疗Topliss分型闭合矢状面Pilon骨折,但是前外侧入路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术治疗胸段食管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术治疗,评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20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78.6±28.5)min;术中清扫淋巴结为(11.6±0.5)枚;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术后复发转移率为14.2%;生存时间为(10.5±1.2)个月。结论胸段食管癌采用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术治疗,可彻底根治切除原发病灶,延长生存时间,且并发症和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抽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接收并治疗的上颌窦病变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常规组患者经鼻内镜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开窗进路治疗,治疗组患者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5%,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低,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肱骨干下1/3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经后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肱骨干下1/3粉碎性骨折的患者60例。30例为双钢板组,接受经后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干下1/3粉碎性骨折,另30例为单钢板组,接受单钢板固定。观察病患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情况。结果单钢板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双钢板组为10%(P<0.05);单钢板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0%,双钢板组患者为90%(P<0.05)。结论针对肱骨干下1/3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选择经后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在我院神经外科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确诊收治垂体瘤的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经过不同方案手术后,测定临床指标和并发症相关指标。结果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过程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激素恢复正常者20例(71.4%)和改善者6例(21.4%)显著高于对照组13例(46.4%)和3例(10.7%);试验组患者并发症情况为3例(10.7%)显著低于对照组8例(28.6%)(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规范化舒适护理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到我院行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在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规范化舒适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高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低于研究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规范化舒适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5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神经根减压进行治疗,观察其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时间(91.5±20.3)min、术中出血量(48.3±11.6)ml、出院时间(2.2±1.3)d;应用Nakai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总优良率为90.0%;治疗前其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estry残疾指数(ODI)评分在治疗后各时间点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其腰部功能,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小切口手术与甲状腺大切口手术的疗效及预后美观度。方法将在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受甲状腺切除手术的56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数字随机法的方式将其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n=28名),常规组患者采用大切口手术,实验组患者则采用小切口手术。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切口美观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甲状腺大切口手术,甲状腺小切口手术的临床效果更加理想,不仅能够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还能够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该方式下手术瘢痕更浅、伤口美观度更高,值得考虑在临床中大规模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2-A型胫骨干骨折采用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42-A型胫骨干骨折患者62例,分为髌上入路组(A组)、髌下入路组(B组),各31例,均采取胫骨髓内钉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术中和术后指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B组膝前疼痛发生率高于A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术应用于42-A型胫骨干骨折患者的治疗中,疼痛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标准化护理流程在经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了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治疗的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1)和观察组(n=11)。对照组采取常规化方式护理,观察组采取标准化护理流程进行护理。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配合质量。结果观察组中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患者手术配合治疗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结论对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采取标准化护理流程能够大大缩短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提高患者对于手术的整体配合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胸腰段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为主,后路椎弓根系统在临床已普遍使用,相比之上,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应用相对较小。由于胸腰段特殊的解剖特点,后路椎弓根系统加侧前方减压手术可以解决临床上部分胸腰段骨折并有脊髓前方压迫者,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复查行MIR及多排重建CT检查,发现前方减压不够彻底,后路植骨融合效果较差。我们采用前后联合入路,一期后路行椎弓根系统后路固定,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