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引起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ICU病房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423例。观察并记录他们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体温、各种检测报告(尤其是血常规、各类培养结果)等内容,分析常见致病菌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CRBSI)感染率13.5%;主要的病原菌为真菌;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病情严重程度、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与CRBSI有关,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重点部门,应重视目标性监测工作。严格中心静脉置管护理,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缩短置管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加强手卫生和穿刺部位消毒,对防止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降低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的效果。方法:选出2019.01——2021.12期间于我院开展新安置双腔CVC(中心静脉导管)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2名。基于时间线分组法分出常规组、实验组,常规组间32名病人资料为品管圈活动前统计、实验组间32名病人资料为品管圈活动后统计,比较CVC血流感染率、圈员能力评分。成立QCC(品管圈)活动小组并设立预防CVC血流感染活动主题,组圈QCC圈员各10名,分析血流感染因素,方便制定对应整改措施,随访追踪反馈效果。结果:相较常规组,实验组CVC血流感染率明显更低,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圈员能力评分更高,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对控制重症监护室CVC血流感染情况效果显著,提高工作人员能力,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PICC)患者接受社区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就诊的70例PICC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社区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88.5±1.5 vs.67.5±0.6)、患者满意度(86.5±0.5 vs.76.5±0.4)和生活质量评分(81.5±0.8 vs.67.5±0.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显著提高了PICC患者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并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表明社区护理干预在PICC患者的术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本院2019年12月-2021年7月接受治疗的50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探究对象,以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比较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胸腔积液患者和对照组胸腔积液患者护理满意度72.00%、96.00%,不良反应28.00%、4.00%、胸腔积液引流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胸腔积液患者治疗期间,通过予以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减少引流量的同时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且积液吸收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缩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的114例(极)低体重早产儿进行观察,分析选择不同部位置管、建立标准化管道维护流程的效果。结果(极)低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选择以贵要静脉为主,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小,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达到90.3%;标准管道维护流程是减少并发症的有力保障,同时可减少撕揭敷料时患儿表皮损伤的风险,减轻患儿的痛苦。结论应用PICC置管技术对(极)低体重早产儿进行救治,能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的相关解剖参数,以指导PICC头端影像学定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334例患者胸部薄层增强CT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患者右主支气管起点、右锁骨内侧头最上缘、气管隆突与心包返折及房腔交界之间的间距(解剖参数绝对值)。测量T6椎体上缘平面至T7椎体上缘平面之间距(L单元高度),将各解剖参数绝对值除以T6单元高度,计算出解剖参数相对值。记录房腔交界和心包返折所对应椎体位置。结果82%(274/334)的患者房腔交界位于T6~7水平、79.3%(265/334)的患者心包返折位于T5-6水平。气管隆突-房腔交界间距、气管隆突-心包返折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一房腔交界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一心包返折间距、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房腔交界间距及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心包返折间距的绝对值分别为(38.4±8.8)、(21.9±9.2)、(50.7±9.1)、(34.2±9.4)、(110.2±15.9)、(93.7±16.3)mm,相对值分别为(1.85±0.43)、(1.05±0.44)、(2.44±0.45)、(1.64±0.45)、(5.30±0.75)、(4.50±0.7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解剖参数绝对值与患者身高有相关关系(P值均〈0.01);而相对值与身高相关性明显减弱,并且部分解剖参数相对值与身高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气管隆突及右主支气管起点用于PICC头端定位的可靠性相对较好;而心包返折的位置变异较大,利用影像学标志推断心包返折的位置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简介:摘要:血管通畅是静脉输液顺利完成的关键问题,尤其是新生儿,因为外周静脉细小而隐匿及壁薄,输液前的穿刺难度较大,反复穿刺还会造成血管损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以中心静脉为终端由外周静脉穿刺导入的置管术,其突出特点是易操作、创伤小、安全性高、置管时间长,被广泛应用于特殊输液治疗以及化疗等领域。PICC在新生儿中作为长期留置的静脉补液方式用于新生儿支持治疗,可减少新生儿痛苦和减少护士穿刺工作量,但PICC操作具有一定侵入性,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有可能会发生多种不良情况,其中,最为常见的是PICC相关性UEDVT,一旦出现处理难度大。另外,新生儿PICC置管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与成人相比更多,比如患儿免疫力低、依从性不佳、家属认知程度不足等,皆有可能引起PICC置管并发症增加甚至是置管失败。为此,学者们和护理人员一直致力于优化PICC置管护理管理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胸腔积液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 2016年 1月到 2017年 1月手指的 58例胸腔积液患者视为分析对象,为所有患者实施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并随机将患者纳入综合组与对照组( n=29)。综合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综合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各项数据资料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p< 0.05)。结论: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胸腔积液,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快速改善。
简介:临床使用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易发生感染、血栓、导管内口纤维蛋白鞘形成、移位脱出等并发症,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也成为血液透析护理的难点.其中导管的血栓形成是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发生率高达25%[1].血栓形成可能影响透析的充分性,甚至引起导管失功.为此,我院血液透析室自2013年1月开始对采用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从首次使用该导管开始,连续12个月观察记录每次血液透析导管管腔内血栓发生情况,并按不同留置时间段分别进行统计对比,以了解不同留置时间导管管腔内血栓形成情况,为预防措施的介入时机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简介:目的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CRI的发生提供对策。方法将200例危重患者术中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及颈内静脉置管组,每组各100例。术后对留置的CVC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200例CVC检出CRI31例,发生率15.5%;CRB4例,发生率2.0%。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检出CRI13例(13.0%),CRB1例(1.0%);颈内静脉置管组检出CRI18例(18.0%),CRB3例(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VC留置时间≥6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危重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放置CVC是重要的病原菌感染途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CRI、CRB的发生率比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低。CVC留置时间应尽量〈6d,以减少CRI、CRB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