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诺和锐30治疗初诊2糖尿病疗效及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对30例初诊2糖尿病患者进行12周的诺和锐30治疗,观察治疗前后FPG及餐后2hPG、糖化血红蛋白、FINS、HOMA—βHOMA—IR。结果治疗后,FPG、2h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FINS、胰岛素分泌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诺和锐30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初诊2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胰岛功能。

  • 标签: 诺和锐30 2型糖尿病 初诊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或经皮冷冻加^125I粒子植入对局部进展胰腺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对38例经过综合评价被认为不能接受手术切除的局部进展胰腺癌采用手术中或经皮冷冻加^125I粒子植入方法进行治疗。^125I粒子植入系在手术直视下或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完成。8例患者人院前接受过4—6个周期化疗。治疗后3个月做CT评价肿瘤治疗反应。结果11例患者接受术中冷冻,27例接受经皮冷冻,其中14例接受2次冷冻,3例接受3次冷冻。29例在冷冻的同时行肿瘤内^125I粒子植入,9例在术后于超声或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15例(其中13例伴胰周淋巴结或肝转移)患者行区域动脉化疗。CR、PR、SD和PD分别为9例、16例、10例和3例。20例(52.6%)患者出现上腹痛,16例(42.1%)血清淀粉酶升高,5例(13.2%)并发AP,其中1例为SAP,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治疗相关性死亡。随访5—37月,中位生存期12个月,6、12、24和36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94.7%、49.4%、21.8%和5.4%。接受化疗患者的6、12、24和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3%、26.6%、0和0,未接受化疗者生存率分别为95.6%、65.9%、19.8%和9.9%,两组相差显著(P〈0.01)。生存期最长的2例分别为31和37个月,目前无任何复发证据。病死29例,12个月内共病死15例。结论对大多数胰腺癌尤其不能手术切除患者,冷冻治疗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冷冻同时或其后加用^125I粒子植入,与冷冻治疗有相辅相成之效。

  • 标签: 胰腺肿瘤 冷冻疗法 近距离放射疗法
  • 简介: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戊肝炎病毒(HEV)感染的高发区之一,约有1.25亿人口为HBV的慢性感染者。1999年庄辉等[1]对我国11个城市1819例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研究发现,其中HBV感染率为24.8%,HEV感染率为8.6%。近年的大量研究报告显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急性戊型肝炎 重叠 基因型 细胞因子
  • 简介: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cMYBPC)不仅参与正常肌小节和肌丝的组装,稳定肌小节的结构,而且通过磷酸化等调节横桥循环参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包括.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是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其中编码cMYBPC的基因是肥厚型心肌病的最为常见的致病基因之一,本文就cMYBPC以及编码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致病基因、表型和可能的致病机制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 基因突变
  • 简介:目的探讨MYBPC3基因突变类型与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临床表型及不良预后的关联。方法使用panel二代测序,检测529例HCM患者和307例健康对照的8个肌小节HCM致病基因。根据携带MYBPC3突变情况,将MYBPC3突变阳性患者分为3组:仅携带1个MYBPC3错义突变(错义组)、仅携带1个MYBPC3无义或剪切位点突变(截短组)或携带至少1个MYBPC3突变的多突变患者(多突变组)。比较3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及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总计在93例(17.6%)患者中检测到64种MYBPC3致病突变。与未检出MYBPC3突变的患者相比,携带MYBPC3突变患者的家族史阳性的比例更高,左心室室壁厚度更大,出现异常Q波的患者比例更高。在携带MYBPC3突变患者中,多突变组最年轻,左心室室壁厚度更大。在4.7±3.2年随访期间内,MYBPC3突变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未检出MYBPC3突变患者(校正HR2.00,95%CI1.06-3.79,P=0.033),心血管死亡风险存在增加趋势(校正HR1.80,95%CI0.91-3.55,P=0.091)。在MYBPC3突变阳性患者中,多突变组的心血管死亡(校正后HR30.4,95%CI3.01-301.12,P=0.004)和全因死亡(校正后HR25.2,95%CI4.07-156.00,P=0.001)均显著升高,而截短突变组的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则未见显著增加。尤其是携带MYBPC3复合突变的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6(75%)例发生心血管死亡。结论MYBPC3截短突变与HCM不良预后不存在相关性。携带多个突变的MYBPC3突变携带者,尤其是MYBPC3复合突变患者不良预后风险显著增。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MYBPC3 基因型-表型 截短突变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合并膜部瘤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2例膜周部VSD合并膜部瘤形成患者,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16.4±10.7岁(3—45岁)。采用国产对称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进行VSD封堵术,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验证即刻疗效,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心电图、TTE、X线胸片随访复查。结果11例患者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1.6%(11/12),其中包括漏斗状膜部瘤5例,菜花状膜部瘤3例,囊袋状膜部瘤3例。1例囊袋状膜部瘤患者因封堵后仍有直径3mm的中量残余分流,放弃封堵。11例患者中7例术后即刻达到完全封堵;4例术后即刻造影及TTE检查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4h后超声检查证实残余分流消失3例,另1例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总完全封堵率达100%。1例患者术后新出现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交界性逸博心律,2天后恢复正常,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平均随访10.2±5.2个月(3~18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晚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对合并膜部瘤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是可行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膜部瘤 心脏导管插管术
  • 简介:2糖尿病是具有广泛的遗传异质性的多基因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我们用基因组扫描策略,研究中国汉族人本溪地区2糖尿病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点,其中部分位点与国外报道一致,另有一些位点是中国汉族人所特有。

  • 标签: 中国 汉族 本溪地区 2型糖尿病 相关基因 染色体
  • 简介: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合并Ⅰ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2例急性左心衰合并Ⅰ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治疗,采用双鼻导管吸氧;无创通气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两组患者如上述治疗无效则采用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无创通气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压、PaO,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合并Ⅰ呼吸衰竭患者,对改善心功能和纠正低氧血症有显著疗效,能有效缓解症状,缩短心力衰竭治疗疗程。

  • 标签: 急性左心衰竭 Ⅰ型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 简介:CP是一种以胰腺纤维化为病理特征的胰腺局部、节段或弥漫性炎症.2.2%~4.5%CP患者伴有胰头部局灶性肿块[1].CP局灶性肿块的病变性质既可能足良性的(如肿块CP),也可能是恶性的(如胰腺癌).不同病变性质的肿块其临床治疗方法具有很大差别.所以,术前准确判断肿块病变性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型胰腺炎 肿块型 胰腺炎胰腺癌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合并2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合并2糖尿病和不合并2糖尿病的冠心病组,超声观察颈动脉血流参数、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指数(PI),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结果与单纯冠心病患者相比,合并2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径和血管阻力指数均增加(P〈0.05),IMT及PI随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以间接判断冠心病合并2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诊断合并2糖尿病的冠心病的一项辅助检查方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糖尿病 2型 冠状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偏低浓度血镁与2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3月至7月对上海市嘉定区菊园新区2515名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采血检测血清镁、胰岛素、肝功能、肾功能、空腹及OGTT2h血糖(2hPG)。分析人群血镁浓度与2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①在血镁的参考范围内。2hPG、2h胰岛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在血镁四分位分组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趋势P〈0.05);⑦在血镁参考范围内,与上四分位组(0.96-1.30mmol/L)相比,第3四分位组(0.92-0.95mmol/L)、第2四分位组(0.88-0.91mmol/L)和下四分位组(0.62-0.87mmol/L)2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CI)]分别是1.03(0.74-1.45)、1.45(1.04-2.08)和2.54(1.89-3143)(趋势P〈0.01);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3组2糖尿病患病风险OR(95%CI)分别是1.11(0.75-1.66)、1.61(1.08-2.401和3.22(2.23-4.641(趋势P〈0.01)。结论:上海郊区40岁以上人群中,正常的低血镁水平与2糖尿病患病风险显著相关。

  • 标签: 血清镁2型糖尿病 患病风险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TOAST病因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变化,为有效治疗和预防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TOAST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同时选取15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检测血清血尿酸水平,分析不同TOAST病因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结果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40例(LAA,25.3%)、心源性栓塞19例(12.0%)、小动脉闭塞73例(SAO,46.2%)、其他明确病因16例(10.1%)、不明原因10例(6.3%)。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心源性栓塞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明确原因组及不明原因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病因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OAST病因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存在显著差异,LAA、SAO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其他类型以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与患者吸烟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关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尿酸 TOAST分型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分化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thyroidcarcinoma,DTC)患者手术前后及复发时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30例OTC(术后肺转移7例、局部复发23例)在术前、术后及复发时血清VEGF(serumVEGF,sVEGF)的水平及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g及TgA的浓度,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肺转移组及局部复发组在手术前sVE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3,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597、14.140,P均〈0.05);肺转移组及局部复发组在术后sVEGF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77、11.500,P均〈0.05);术后2组sVEG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93、1.525,P均〉0.05);肺转移组及局部复发组在复发前后sVEG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7.387、12.160,P均〈0.05),复发后肺转移组sVEGF较局部复发组明显增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4.167,P〈0.05)。2组血清瞻浓度与sVEGF表达成直线正相关(r=0.786,P〈0.01)。结论sVEGF在DTC术前及术后复发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可作为评估DTC生物学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移 复发
  • 简介:1病例资料女,65岁,因"发作性晨起心悸、抽搐15+年,再发1h"入院.入院前15+年,常于凌晨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大汗,继发意识丧失、抽搐,每次持续2h~3h,可自行缓解,无明显饥饿感,发作间期正常,入院前1h再发类似症状.发病后体重增加约15kg.无类似家族史.

  • 标签: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 影像学诊断
  • 简介:目的比较胃旁路术(GBP)与胆胰转流术(BPD)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机制。方法40只糖尿病GK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GBP组、BPD组、饮食控制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GBP组、BPD组分别行GBP及BPD手术;饮食控制组大鼠每天给予基础饲料15g,自由进水;对照组不限食量。记录手术时间、死亡率。每周测空腹体重。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8、16周的空腹血糖、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GBP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4)min,BPD组为(35±6)min;GBP组大鼠死亡1只,BPD组死亡3只,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治疗前各组大鼠血糖、瘦素及IGF-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对照组大鼠血糖及瘦素均无明显变化。饮食控制组大鼠治疗后2周起血糖及瘦素水平开始下降,第4周时显著降低,并持续至16周(P〈0.05),但血IGF-1水平无明显变化。GBP组与BPD组大鼠治疗后2周起血糖及瘦素水平开始下降,而血IGF-1水平开始升高,并持续至16周[血糖:(6.8±1.0)、(6.3±0.8)mmol/L比(13.9±2.6)、(14.1±2.4)mmol/L;瘦素:(16.1±3.3)、(17.2±3.2)pg/ml比(29.4±3.9)、(29.4±3.9)pg/ml;IGF-1:(166.1±8.3)、(142.2±8.2)ng/L比(119.4±8.8)、(109.8±7.9)ng/L,P值均〈0.01],但这两组的血糖及瘦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而GBP组大鼠血IGF-1水平较BPD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GBP和BPD均能较好地控制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其机制可能与瘦素的降低及IGF-1的升高有关。GBP在手术时间、死亡率及增加血IGF-1水平等方面优于BPD。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胃旁路术 胆胰转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2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62例2糖尿病患者检侧血液流变学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60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糖尿病患者的全血牯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牯度、血液屈服应力、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方程K值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结论血液的浓缩和高牯状态是2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早给予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的治疗,对预防大血管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2型糖尿病 血液流变学
  • 简介:目的:比较2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合并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CABG)3年后的预后情况,探讨该类患者如何选择再血管化治疗方式。方法选择2009年5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于天津市胸科医院连续进行的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确诊T2DM伴多支血管病变并成功行PCI或CABG治疗且病例及随访资料完整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信息,分析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卒中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cerebralevents,MACCE)。结果3年期随访显示,PCI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31.58%vs17.68%,P<0.01),PCI组心源性死亡(4.82%vs1.10%,P<0.05)、心肌梗死(4.39%vs1.10%,P<0.05)及再发心绞痛(17.27%vs10.50%,P<0.05)发生率较高。结论与PCI相比,CABG仍然是目前T2DM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血运重建治疗的更好方法。

  • 标签: 2型糖尿病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 简介:目的调查宁波市非内分泌专业医师对2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及病人相关指标监测的观点:方法在宁波市市级医院选取除内分泌科外的其他各专业医师共226人。采用问卷式调查,收集对不同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16.7mmol/L的糖尿病病人的治疗方案选择,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观点及对血糖、血脂、血压监测的要求:结果入选约226名医师,平均年龄为30.09岁,约180名医师认为新病人空腹血糖≥16.7mmol/L、2糖尿病病人服用多种口服药无效或病人有慢性并发症不能用口服药,均需胰岛素治疗。而46名医师认为只有后两种情况的患者需用胰岛素治疗。新发病人空腹血糖≥16.7mmol/L,如BMI〉25,选择胰岛素+改变生活方式为131人(57.97%)、磺脲类+二甲双胍+改变生活方式为37人(16.37%);BMI〈25,选择胰岛素+改变生活方式为169人(74.78%)、磺脲类+二甲双胍+改变生活方式为32人(14.16%)。对60岁以下的糖尿病病人,193名医师选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1mmol/L以下,对60岁以上的患者,146名医师选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0mmol/L:除测定血糖外,有209位医师认为还需测定血脂,213位医师认为还需测定血压,200位医师认为还需检查尿蛋白,198位认为还需检查眼底。结论内分泌科专业医师应加强学科间交流,推广糖尿病治疗中的新进展,以达到血糖长期控制。

  • 标签: 非内分泌专科医师 胰岛素 2型糖尿病病人治疗 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