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报道20例心室电风暴患者,对其病因,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20例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16~81岁(52±26)岁,均有24h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3次的病史。其中扩张型心肌病6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陈旧性心梗1例,心肌炎1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1例,扩张型心肌病并长QT1例,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1例,高血压并Ⅲ度房室阻滞1例。其中2例ICD术后电风暴。结果20例患者死亡7例(31.6%),4例院内死亡,3例出院后短期内猝死;1例扩张型心肌病CTR-D患者,以利多卡因终止发作后,转外地治疗,因仍无法终止心室电风暴,短期内进行心脏移植,随访一年余,未发作心动过速。其余患者随访1~33个月,服用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或二者合用,均未发生室速或室颤。结论心梗或急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均为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而电解质紊乱、心衰加重、药物影响:RonT室早为电风暴的常见促发因素。治疗包括祛除可能的病因和诱因,治疗原发病,血运重建,改善心肌供血,纠正心力衰竭和电解质紊乱。射频消融治疗ES的技术日渐成熟,已应用于ES的急性和择期治疗,尤其药物不能控制者,更适合消融治疗。
简介:1临床资料与心电图例1男,69岁,因头昏、心慌、胸闷反复发作3个月就诊入院.听诊心律不齐,平均心率80次/min,无病理性杂音,血压160/90mmHg.临床诊断冠心病.入院时心电图(图1)示窦律,除aVF的P7(房早)外,PP匀齐,心率90次/min.QRS形态、时限、电压均正常,但节律明显不齐,且与P波无相互关系.据aVF导联的梯形图分析,P(心房激动)与QRS(心室激动)呈三度阻滞状态,阻滞区平面在房室交接区上层,在此平面之下形成加速性交接区节律,此节律逆传受阻,前传至心室呈文氏型传导.再据“文氏周期等同传导时间”的规律[1],从而推算出加速性交接区节律的频率约为84次/min,RR间期呈现“渐短突长”的特点,长RR间期将该导联分为3:2、4:3、2:1和4:3四个文氏周期,为此该例房室交接区的下层是加速性交接区节律伴结室文氏传导阻滞区.该患者适合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但患者及家属拒绝而自动出院.
简介:目的观察中老年脑梗死者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及CT证实的125例(男性70例、女性55例)中老年脑梗死者24h动态心电图(DCG)作分析。结果125例中异常心电图123例,占98.4%;男性69例(占56.1%)、女性54例(占43.9%);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心律失常以房性期前收缩(PAS)最多,有106例(单一PAS仅18例);室性期前收缩(PVS)80例(单一PVS仅4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60例(均合并存在)。心律失常大多以二种以上组合出现,以PAS并发房速、PVS最多,占40例。此40例中男性29例(占72.5%)、女性11例(占27.5%);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强对脑梗死者的DCG检测,有助于更好地发现心律失常.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总结三房心临床特点、合并畸形及影像学诊断特点。方法:1993年1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23例三房心患者,男13例,女10例,年龄0.3~38(9.6±10.0)岁。均为左型三房心,其中21例获得手术证实,完全型15例,部分型6例。心电图检查:电轴右偏18例,电轴偏左1例,电轴正常4例。胸片检查:18例肺血增多。结果:术前经超声检查确诊12例(52.2%),10例行心导管确诊4例(40%)。21例中16例(76.2%)合并其它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14例(66.7%)、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28.6%)、肺动脉瓣狭窄3例(14.3%),永存左上腔3例(14.3%)。结论:三房心临床表现多样,合并畸形发生率较高,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有较高诊断价值。心导管检查对合并畸形诊断率较高,对合并畸形者强调术中探查。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布和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的首发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243例(年龄≤45岁),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的临床资料,依据TOAST(TrialofOrg10172inAcuteStrokeTreatmen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所属分型,经统计学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结果本组患者TOAST分型构成情况是,心源性脑栓塞占12.8%(31/24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22.2%(54/243);小动脉脑梗死占16.0%(39/243);其他原因引发的脑梗死占7.0%(17/243);原因不明的脑梗死占42.0%(102/243)。危险因素的暴露率最高的为高血压,占50.6%(123/243)、饮酒,占46.5%(113/243)、吸烟,占28.4%(69/243)、脑血管病家族史,占25.5%(62/243)。卒中分型的组间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69.2%,Χ^2=17.18,P〈0.01)和血脂异常(48.7%,Χ^2=46.09,P〈0.01)在小动脉脑梗死分型中显著增高。结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原因不明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所占比例较高。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饮酒的暴露率高。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在小动脉脑梗死患者中更加明显。
简介:目的分析内外科手术后患者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发病情况,以提高手术医师对该病预防和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1例手术后发生急性PTE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患者的合并疾病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类型、治疗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占46.5%、恶性肿瘤占33.7%、下肢创伤病史占17.8%,50.5%的患者有短期卧床史,相当比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及慢性心肺肝肾疾病.临床表现以胸闷、心悸症状发生比例最高,休克发生率27.7%.大面积PTE发生率24.8%.普外科手术(29.7%)、骨科手术(21.8%)和心胸血管外科手术(18.9%)发生PTE所占构成比最大.79.2%的患者仅接受抗凝治疗,20.8%的患者接受溶栓和(或)介入治疗.结论外科手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因素及自身因素容易出现PTE,提高手术科室医护人员对急性PTE的早期预防及诊断意识尤为重要.
简介:目的研究住院患者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缺血性ST—T变化特点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58例DCG资料,分析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369例冠心病组中,41例(占11.11%)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缺血部位为:前侧壁19例、前壁13例、下壁8例、后壁1例;6例发生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下壁4例、前壁2例;1例急性下壁心肌损伤型ST段抬高者出现短暂心室颤动,持续约2min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律失常发生率由高向低排列依次为房性期前收缩84.88%、室性期前收缩72.97%、房性心动过速25.90%、心房颤动9、64%、室性心动过速6.05%、右束支阻滞3.97%、停搏2.08%。其它少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并行心律、WPW等。结论DCG可对缺血性ST段改变进行定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