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患者前交通动脉开放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症状性一侧重度颈动脉狭窄而接受CEA治疗的住院患者89例。根据DSA显示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分为开放组(45例)和未开放组(44例)。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诊断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的一致性;分析两组术中实施临时性分流率的差异及手术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DSA结果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9例患者术前评估前交通动脉开放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1%(41/45)、97.7%(43/44),总符合率为94.4%(84/89)(Kappa=0.888,P〈0.01)。前交通动脉开放组患者CEA术中临时洼分流实施率[2.2%(1/45)]明显低于未开放组[20.5%(9/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00,P=0.017)。两组患者术后患侧MCA的PSV、EDV、PI均较本组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放组:(128±41)cm/s比(77±24)cm/s,(554-18)cm/s比(41±13)cm/s,(0.92±0.14)比(0.67±0.14);未开放组:(139±44)cm/s比(86±31)cm/s,(59±22)cm/s比(44±16)cm/s,(0.94±0.15)比(0.71±0.16);均P〈0.01];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42)cm/s比(157±57)cm/s,(55±24)cm/s比(72±34)cm/s,均P〈0.01],手术前后健侧ACA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及PI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前交通动�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中的作用。方法3例重度主动脉瓣瓣膜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植入术。使用PhilipS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经胸探头S5—1和经食道探头S7—2,X7—2t。超声观察内容包括明确主动脉瓣膜病变范围和程度,测量主动脉瓣环前后径,人工瓣膜植入术后瓣膜功能等。结果3例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均取得了成功,人工瓣膜位置稳定,常规超声心动图3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与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相符,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主动脉瓣瓣上流速明显下降,瓣周漏瞬时反流量平均约1.2mL。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植入术在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瓣膜狭窄中方法可行,效果良好;超声心动图在这项工作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简介:目的调查北京部分社区年龄≥55岁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城乡3个区(宣武、大兴、怀柔)中各选出一个社区,选取1557人(男706人,女851人)年龄≥55岁的人群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筛查。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1mm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开始的标志)、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等病变,记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检出率为88.4%。其中单纯IMT增厚、单发斑块、多发斑块、至少一处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22.7%、21.3%、38.9%和5.6%。②单纯IMT增厚、多发斑块及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且男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91.3%比84.5%;40.1%比28.7%,7.7%比3.9%),均P〈0.01。按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男性65—69岁年龄段检出率增长最快,女性则为70~74岁年龄段。③城市居民颈动脉IMT增厚、多发斑块及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分别为90.9%、37.7%和7.4%,高于乡村居民的87.1%、31.9%和4.7%,P〈0.05。④城市居民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脂的发生率(57.4%、22.2%、20.5%和34.1%)均高于乡村(39.6%、8.6%、12.1%和13.0%),而吸烟的比例低于乡村(15.5%比30.4%),均P〈0.01。结论北京地区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且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城市居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率及严重程度高于乡村。
简介: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颞窗穿透不良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经眼窗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经眼窗监测CEA手术患者8例。采用TCD评价术前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并经DSA证实。于术中进行脑血流监测,记录麻醉后、颈动脉夹闭前后、转流管放置及颈动脉开放前后,不同时间点患侧眼动脉(OA)和(或)颈内动脉虹吸部(CS)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结果①手术监测成功7例。8例患者中有4例因交通动脉代偿不良,使用转流管。术中采用双深度监测OA及CS者3例,单独监测CS者2例(1例未成功),单独监测OA者3例。②夹闭颈动脉后与夹闭前比较,OA的PSV、MV、EDV及PI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血流开放后,OA的PI明显升高(P〈0.05);夹闭颈动脉后较夹闭前CS的PSV显著下降(P〈0.05),但开放后血流与夹闭前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8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1周发生脑梗死,7例预后良好。结论经眼窗监测CEA术中脑血流改变,可有效解决颞窗穿透不良的难题。采用双深度间断监测患侧OA和CS血流参数是较理想的方式。对前交通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代偿不完全患者,建议使用转流管,可预防术中脑缺血,降低术后卒中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3.0TMR心肌灌注成像(MRmyocardialperfusionimagingMRMPI)检查技术应用及方法。方法对25例冠脉CTA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MR首过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成像,经两位高年资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21例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21例受检者狭窄度≥50%的冠脉共34支中,29支显示首过灌注减低,9支显示延迟增强,其中心肌透壁增强4例,非透壁增强5例。4例图像质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在控制好受检者心率及呼吸,掌控好技术要点的情况下,MR心肌灌注成像完全可以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有效评价心肌缺血情况及程度,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简介:目的评价高血压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效果,探讨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推广模式。方法按照经济、文化、卫生等基本情况从海安县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取6个镇,每个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4~5个行政村,并按照诊断标准开展高血压病人筛查。按照病人入选标准,规范化管理组共入选2000名高血压病人,对照组入选1000名;规范化管理组按照方案要求开展2年的分层分级管理和健康教育,对照组按照当地常规处理。用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和评价管理效果。结果2年后除失访和退出研究的患者,规范管理组完成管理1945人(失访率2.75%),对照组967人(失访率3.30%)。规范管理组的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率、非药物治疗率及两者均有的比率显著提高(由管理前的20.02%、5.01%和3.65%分别提高到管理后的85.04%、68.59%和60.23%),且与对照组比较也显著提高。规范化管理组病人血压控制率由管理前的4.10%提高到管理后的61.03%,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病人血压控制率由原来的4.13%提高到31.02%,控制率虽有显著提高,但仅为规范化管理组的50%左右。规范化管理组的高血压病人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改善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率管理前后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变化不大,管理组与对照组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适宜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尤其在改善患者的危险因素上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技术。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56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治疗,每组28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随访2年、4年患者生存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清扫数目、肿瘤大小等肿瘤根治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术中出血量少,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少,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较快,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感染发生率低,其临床治疗效果与传统对照组手术效果基本相似,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可以作为临床的标准手术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技术(STI)对乳腺癌化疗前后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评价。方法应用STI检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左室短轴切面,乳头肌水平的前间壁、后壁的应变曲线,分析并计算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对照组乳头肌水平切面前间壁平均心肌运动速率(MV)、环向应变率(CSR)、径向应变率(RSR)、角速度(AV)、角位移(AE)分别为(2.745±0.330)cm/s、(1.265±0.330)s-1、(1.462±0.460)s-1、(51.224±0.420)°/s和(2.598±0.330)°,化疗组分别为(1.282±0.300)cm/s、(0.271±0.290)S-I、(0.319±0.280)s-1、(25.812±0.290)o/s和(O.339±0.270)°;对照组乳头肌水平切面后壁平均MV、CSR、RSR、AV、AE分别为(2.504±O.240)cm/s、(1.149±0.360)s-1、(1.234±0.210)s-1、(25.998±0.310)°/s和(0.976±0.340)-1,化疗组分别为(1.133±0.280)cm/s、(0.359±0.300)s-1、(0.179±0.220)s-1、(10.915±0.210)。/s和(0.212±0.270)。。与对照组比较,化疗组乳头肌水平切面前间壁、后壁的MV、CSR、RSR、AV、AE均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Dd)、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收缩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d)分别为(65.12±1.45)%、(41.53±2.45)mm、(7.71±0.42)mm和(7.61±0.32)mm,化疗组分别为(63.87±1.03)%、(40.56±2.16)mm、(8.44±0.67)mm和(8.29±0.61)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点追踪技术能够早期、准确地评价乳腺癌化疗前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为临床早期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