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估螺内酯治疗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2月观察期后,29例维持性腹膜透析及31例肾功能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入选并完成研究。基线前观察期给予包括ACEI、ARB等基础用药。治疗开始所有入组病人均予螺内酯片20mg,每日1次,治疗6月。测定基线、治疗后1周及此后每月的血钾浓度,测定基线、治疗后3月、6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B型钠尿肽(BNP)和血醛固酮(ALD)浓度。结果:(1)与肾功能正常组比较,治疗6月后腹膜透析组LVEF、LVMI、BN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基线值比较,腹膜透析组治疗6月后LVEF明显提高[(52.42±4.71)%vs(40.12±5.11)%,P〈0.01],LVMI明显降低[(120.42±19.72)g/m^2vs(135.93±22.75)g/m^2,P〈0.05]。BNP明显降低[(3898.2±1052.7)pg/mlvs(1535.4±1044.2)pg/ml,P〈0.05]。(3)与治疗前比较,腹膜透析患者治疗后血醛固酮水平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所有腹膜透析患者在治疗期间血钾浓度均未超过6.0mmol/L,但与基线值比较,治疗后1周时血钾水平升高[(4.78±0.75)mmol/Lvs(4.35±0.54)mmol/L,P=0.05],其余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应用于腹膜透析并心力衰竭患者与肾功能正常患者同样能有效改善心功能,且对血钾影响小,安全性良好。
简介:目的检测上皮型钙黏素(E—cadherin)和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oxsackieandadenovirusreceptor,CAR)在多种人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初步讨论E-cadherin与CAR在人膀胱癌细胞中表达的意义及两者间的关联。方法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人膀胱癌细胞中E—cadherin和CAR的表达情况。结果E—cadherin,CAR在RT4、5637细胞中表达较高,在253J细胞中表达较低;E—cadherin在J82、T24细胞中不表达,CAR在J82细胞中微弱表达,在T24中不表达。结论E-cadherin和CAR在人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一致,两者可能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膀胱癌的侵袭转移过程。
简介: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标准方法,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aparoscopicradicalprostatectomy,LRP)已逐渐成为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一种规范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和精细的手术操作等优点,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尿失禁是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我们查阅了近年LRP术后尿失禁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简介:尽管对于精液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仍存在争议,但男性生育能力的调查研究仍有赖于标准化的精液参数分析。这一现状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育诊所中尤其常见,其它可选择的检测和更复杂高级的技术还未被广泛应用。这篇综述着重强调了世界卫生组织新的精液分析手册中描述的精液分析方面的重要调整。手册中提到的最重要的变化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出版物作为参考来确定常态值的临界值。除了上述的变化,初步评估及操作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与之前的版本相同。此外,本文评估了男科学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强调了对精子形态的评价。rygerberg医院自1995年开始启动了世界卫生组织精子形态学培训计划。外部质量控制计划已经确保了绝大多数参与者已经具有了精子形态判断技能。本文进一步综合了当前的精子功能试验,如诱导顶体反应,精子一透明带结合试验,以及对精子质量的影响(DNA完整性),和精子功能检测与精子形态的关系。
简介:多年来,男性不育的治疗和管理一直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而不是证据。尽管不是循证的,但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还是一直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如果没有其它具体明确的治疗方法或者治疗失败了,那么辅助生殖技术就成为普遍的辅助治疗手段。根据一些有限的证据,一对女性生育力正常的夫妇,如果男方的前进性精子活力至少能够恢复到1×106的话,那么宫内人工授精就被视作最佳治疗方案。然而,如果3到6个周期的宫内人工授精后女方仍未怀孕,那么应该采取优化的体外受精技术。如果通过精液处理抑或从睾丸和附睾中手术获取精子后,前进性精子活力仍不足0.5×106的话,应该采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尽管已仔细地研究了当前的辅助生殖技术疗效,但是在采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以来,大型的“宏观问题”还从未被研究过。而且,在接受体外受精技术或者卯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之前,待受精者应该通过严格的筛选,而且他们应该被清楚地告知我们在男性不育的遗传性以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方面的知识的局限所在。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P1rC)密度的影响,探讨AngⅡ在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给予AngⅡ(400ng·k^-1·min^-1)持续输注28d;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3mg·kg^-1·d^-1);C组为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AngⅡ。每周末测量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定量,于第28天处死动物。心脏采血后,测血肌酐(SCr),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留取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CD31和HIF-1α分布及表达。结果A组血压和尿蛋白较C组高(P〈0.01),B组血压和尿蛋白较A组低(P〈0.05)。各组C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1、C密度较C组低(P〈0.05),B组较A组高(PG0.05)。A组HIF-1α表达较C组高(P〈0.05),B组较A组低(P〈0.01)。结论缺氧可能是AngⅡ引起肾小管损伤的机制之一。
简介:目的比较小肾癌手助腹腔镜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0例行手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和20例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失血量、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切缘阳性率、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手助腹腔镜组和开放手术组平均肿瘤大小分别为(2.58±0.50)和(2.62±0.60)cm(P〉0.05),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20.2±38.9)和(353.6±89.6)ml(P〈0.01),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58.2±27.6)和(196.2±39.6)min(P〈0.05),平均热缺血时间分别为(26.1±3.2)和(35.2±2.8)min(P〈0.05),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8±2.0)和(12.3±3.0)d(P〈0.01),两组的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随访3~28个月,两组均未出现局部复发。结论手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较开放肾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且不增加热缺血时间,手术效果相当。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突变型P53基因(m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0例BTCC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中mP53、PCNA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例BTCCmP53阳性表达率66%,PCNA阳性表达率76%;10例正常膀胱黏膜mP53和PCNA的表达均为阴性(P〈0.05);mP53和PCNA表达呈正相关(r=0.63,P〈0.05);mP53和PCNA阳性表达率在浸润型肿瘤组、G2和G3级肿瘤组、复发组均较高(P均〈0.05)。结论mP53和PC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均增高,二者与BTCC分期、细胞的分级、复发相关,可作为判断BTCC预后的参考指标。
简介: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NR_024158在肾肿瘤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并探讨其对肾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NR_024158在肾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NR_024158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非特异性去甲基化药物(5Aza.dc)处理后肾肿瘤细胞系中NR_024158表达的变化;MTS技术检测过表达NR_024158后细胞的生长情况;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过表达NR_024158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情况。结果肾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NR_024158的表达较相对参照系(HK-2)降低;NR_024158启动子区存在甲基化;5Aza.dc处理后,肾肿瘤细胞系NR_024158的表达明显增加;过表达NR_024158后肾肿瘤细胞系的增殖和迁移、侵袭明显受到抑制。结论NR_024158在肾肿瘤中发挥抑癌基因样作用,其表达受甲基化调控。
简介:研究者从转移前列腺癌患者的腹水中分离癌细胞,经筛选鉴定,建立一株具有高转移特性的细胞系-ARCaP。利用该细胞模型,对亲本ARCaP细胞系及ARCaP源性亚克隆细胞系的细胞遗传学、生长、迁移、侵袭、细胞间相互作用、药物敏感性及基因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利用“连续心内注射肿瘤细胞SCID小鼠动物模型”分析体内ARCaP源性亚克隆细胞系的基因表达、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体内转移特点。进一步探讨宿主微环境对亲本ARCaP细胞系及ARCaP源性亚克隆细胞系在肿瘤进展、上皮细胞问质转化(EMT)及向骨、肾上腺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ARCaP亚克隆细胞系ARCaP(E)细胞呈卵圆形,通过与宿主骨、肾上腺组织细胞的相互作用发生了EMT进而获得ARCaP(M)细胞系,其呈纺锤形,成纤维细胞状,表现出细胞间黏附力降低,具有高度骨、肾上腺转移特性。对亲本ARCaP细胞系及其亚克隆细胞系的细胞基因组分析证实了其克隆形成能力。ARCaP系列细胞系为研究前列腺癌骨、肾上腺转移以及研究EMT分子生物学基础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细胞模型。
简介:目的:分析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治疗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分析,以此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采取电脑抽检法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1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参照组(51例,给予开展血液灌流治疗)、试验组(51例,给予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炎性指标、肾功能、血液净化情况、不良反应等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3例,参照组发生11例,其前者总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参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1.57%,经过卡方统计学分析,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指标、肾功能指标、血液净化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炎性指标结果(TNF-α、CRP、IL-6)均低于参照组结果,试验组BUN、Cr指标均低于参照组,Ccr指标高于参照组,试验组β2-MG、Hcy、PTH等血液净化指标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联合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整体治疗效果,其肾功能与炎症反应均可有效缓解,且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血液净化效果良好,整体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IgA肾病(IgAN)Lee氏分级和牛津分型的相关性,为评估该病严重程度提供依据。方法观察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进行肾穿刺活检证实为原发性IgAN的患者191例。根据Lee氏分级与牛津分型间质纤维化与小管萎缩(T)分级分为轻、中、重3组,另根据牛津分型新月体(C)分级分为2组,观察患者血清CysC、血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24h尿蛋白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采用CKD-EPI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血清CysC与Lee氏分级、牛津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Lee氏分级与T的分组中,随着病理损伤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CysC、SCr、BUN水平逐渐升高,eGFR水平逐渐降低(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ysC与Lee氏分级、牛津分型中T分级呈正相关(r=0.768,r=0.624,均P<0.01),与eGFR呈负相关(r=-0.804,P<0.01);上述相关性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得到证实。含有新月体的患者,血清CysC水平较不含新月体患者的水平升高(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二者亦有一定的相关性(r=0.181,P<0.01),但多元线性回归提示二者相关性不强,故仍需进一步证实。结论血清CysC可作为反映IgAN早期病理损伤等级尤其是间质小管损伤程度的敏感性指标。
简介:目的通过对膀胱肿瘤患者尿液中NID2和HOXA9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的研究,探索诊断原发性膀胱肿瘤的新方法。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70例膀胱肿瘤患者(实验组)和60例泌尿系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组)尿液中NID2和HOXA9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膀胱肿瘤患者尿液标本NID2甲基化率检测的灵敏度为7d%,特异度为85%;HOXA9甲基化率检测的灵敏度为8d%,特异度为93%;双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80%。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2(0.87~0.97),其诊断价值优于单一基因甲基化检测。结论膀胱肿瘤患者尿液双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可能成为诊断原发性膀胱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