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是指儿童不能持续地整夜睡眠,在夜间睡眠时常常醒来,为儿童时期常见的睡眠问题。小儿频繁夜,父母每晚要消耗大量精力设法使之重新人睡而成为家长的烦恼,小儿身体状况亦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小儿睡眠问题研究颇多,一般采用心理安慰、行为矫正、环境调整及药物治疗等方法。药物治疗主要是服用镇静催眠和调节脑神经的药物,但其大多数都不是专为儿童研制,且绝大多数家长不愿儿童接受药物治疗。

  • 标签: 小儿 临床观察 推拿治疗 儿童时期 药物治疗 中医
  • 简介:目的该研究应用MRI观察晚治苯丙酮尿症(PKU)患者治疗前后脑白质病变。方法确诊为经典型PKU患者19例,进行低苯丙氨酸(PHE)饮食治疗随诊8~16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了头颅MRI及智商检查。头颅MRI采用常规矢状面、轴面T1W和轴面T2W扫描,对脑白质他高信号病变按Thompson6级分级法进行分级并评分。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脑白质病变的改变。结果9例晚治PKU患者头颅MRI均存在脑白质病变,其病变主要表现为侧脑室周围及三角区白质等区域存在孤立性斑片状异常他高信号,治疗前后的平均MRI脑白质他高信号分级分别为2.59和1.76,治疗前后MRI分级按分数计算,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他高信号等级改善。19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在智商改善与他高信号等级改善可见部分一致关系。血PHE浓度与脑白质病变间有关。结论晚治PKU患者脑白质病变及智力发育落后具高发生率,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降低血苯丙氨酸浓度后脑白质病变及智商均有部分改善,提示PKU患者脑白质病变及智力损害是部分可逆的,PKU患者脑白质改变可能是导致晚治PKU患者智能发育障碍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苯丙酮尿症 磁共振成像 智商 儿童 脑白质病变
  • 简介:目的总结盐酸多沙普仑用于小儿静脉全麻催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小儿静脉全麻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多沙普仑催组和自然苏醒组,每组50例。根据不同用药种类,每组分为单纯氯胺酮麻醉、氯胺酮+咪唑安定麻醉和氯胺酮+异丙酚麻醉。盐酸多沙普仑催组术毕给盐酸多沙普仑1.5mg/kg静脉注射,对10min不苏醒者再给盐酸多沙普仑.1mg/kg静脉注射。自然苏醒组术毕待其自然苏醒。结果盐酸多沙普仑对氯胺酮+异丙酚麻醉催效果良好,对单纯氯胺酮麻醉催效果也较好。氯胺酮+咪唑安定麻醉给予盐酸多沙普仑催后10min内苏醒率为38.9%,但第二次给药后苏醒率可达83.3%,其催效果仍较满意。自然苏醒组苏醒时间则明显延长,最长苏醒时间可达120min。两组苏醒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盐酸多沙普仑用于小儿静脉全麻催,可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其催效果确切。

  • 标签: 麻醉 静脉内 麻醉 全身 觉醒状态 多沙普仑/治疗应用
  • 简介:目的建立3日龄大鼠脑缺血模型,采用基因芯片分析新生大鼠未成熟脑缺血损伤后脑室下区(SVZ)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同窝3日龄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于不同时点取SVZ组织,采用AffymetrixRat2302.0基因表达谱芯片观察SVZ基因表达变化,芯片数据分别用3种不同方法分析,并用实时PCR方法验证芯片结果。结果①通过差异基因筛选,发现3日龄大鼠脑缺血损伤后SVZ有17个基因发生表达变化,其中上调基因10个,下调基因7个,这些基因参与多种功能的调节。②基于基因功能的表达趋势分析显示,在所有参与增殖、凋亡功能的基因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3日龄大鼠脑缺血损伤后SVZ微环境基因表达变化中起枢纽作用。实时PCR验证结果显示,TGF-β1及Smad2于缺血后1、4和7d表达均上升,7d达高峰。③在参与Wnt、TGF、BM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所有基因组成的基因功能相似性网络中,有13个基因在网络中起核心调控作用,构成信号通路串话节点。结论新生大鼠在脑缺血损伤后SVZ微环境中,参与神经新生的BMP、TGF、VEGF和Wnt通路间的串话...

  • 标签: 早产 大鼠 缺血 脑室下区 基因芯片
  • 简介:近年来,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为脑卒中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脑卒中逐步被认为是儿童一个重要的致病、致死原因。儿童脑卒中的发病率要比以往想象的要多,且一半以上的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AIS)幸存者中有认知或者运动残疾,危害性极大,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本文就儿童AIS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及复发危险性进行较全面阐述,并指出了相关研究方向。

  • 标签: 动脉缺血性脑卒中 儿童 神经影像学 复发危险性 致死原因 临床医生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脑卒中患儿的疾病谱病因学及危险因素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历调查方法,总结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51例脑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卒中患儿发病平均年龄为(3.0±3.8)岁;男性156例,女性95例。动脉缺血性脑卒中(AIS)占62.5%(157/251),出血性脑卒中(HS)占37.5%(94/251)。两者均无明显季节分布差异,但郊区(县)发病较城区更为严重。特发性脑卒中(IS)51例(32.5%,51/157)居于AIS病例各亚类首位。已明确病因的AIS病例中以感染(12.1%,19/157)、烟雾病(12.1%,19/157)、头部外伤(10.8%,17/157)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7.6%,12/157)最常见。惊厥(20.4%,25/157)和言语困难(15.9%,25/157)则是IS患儿较常见症状。颅内出血发生部位主要为大脑内(41.5%,39/94)和蛛网膜下隙(13.8%,13/94)。维生素K缺乏(76.6%,72/94)则是导致小婴儿颅内出血的重要诱发因素。结论IS是儿童AIS的最常见类型;维生素K缺乏仍是我国引起小婴儿颅内出血的最常见诱发因素。

  • 标签: 儿童 脑卒中类型 病因学 危险因素 疾病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