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并总结甲亢患者接受丙硫氧嘧啶以及甲疏咪唑进行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5月收治的60例甲亢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组,给予对照组丙硫氧嘧啶治疗,给予研究组甲疏咪唑治疗,对比两组接受不同药物治疗后临床总体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药物治疗之后,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接受不同药物治疗之后,产生不良反应几率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甲亢患者采取丙硫氧嘧啶及甲疏咪唑治疗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两种药物都会引发一定的毒副作用,临床在对药物进行选择期间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开展合理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的8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实验二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实验一组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血压、心率指标变化结果。结果实验一组患者麻醉后六小时以及麻醉后十二小时的短期认知存在功能障碍的结果分别是17.50%以及20.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后,在手术过后十二个小时内对患者的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影响更大。
简介: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不同时段声母识别和韵母识别成绩及错误识别的原因,探讨植入年龄和康复时间对声母和韵母识别成绩的影响。方法对60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按年龄分组,以术后不同时段(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为重复测量条件。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植入年龄和康复时间为自变量,声母识别和韵母识别测试结果为因变量。采用SPSS16.0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声母识别和韵母识别能力随康复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P〈0.001);不同植入年龄组儿童的声母和韵母识别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能提高听障儿童的听辨能力,且康复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测试题的难易程度、人工耳蜗的局限性、声韵母的声学特性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影响测试成绩。
简介:在北京市0-6岁儿童听力保健专家组的指导下,由北京协和医院具体承办了京津冀地区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16年度第四季度的学术活动。会议由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商莹莹教授主持。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听力损失患者的中枢改变。参加本次学术会议的代表来自多家单位,不仅包括北京市卫计委、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相关领导,北京市六家儿童听力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北京同仁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还包括北京、天津、廊坊妇幼保健院等妇幼保健系统的很多同道,以及北大医院等多家医院的临床工作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诊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教育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健康知识知晓和行为进行调查后,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用药和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组60例根据问卷调查情况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12个月后再次进行调查,比较两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及遵医、饮食等行为变化。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健康知识知晓、行为规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2个月后健康教育组空腹及餐后2h血糖正常值知晓率、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方法知晓率、定期检测血糖重要性知晓率、相关并发症及防治知识知晓率、足部检查及护理方法知晓率、饮食、运动对疾病影响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6.67%、85%、91.67%、81.67%、85%、81.67%,较入组时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定期检测血糖、遵医嘱服药、食物替代正确,定量进食、坚持规律锻炼、戒烟酒、定期体检等遵医及健康行为规范率分别为68.33%、76.67%、65%、68.33%、26.67%、36.67%,均较入组时明显提高,且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诊健康教育投入少,方式灵活,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认知水平,从而有助于患者遵医和健康行为的规范,利于血糖的控制。
简介:目的探讨浆膜蛋白RTN1和RTN4基因在小鼠内耳的表达.方法采用5只成年小鼠内耳组织提取总RNA,逆转录后获得小鼠内耳细胞cDNA,根据RTN1和RTN4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PCR产物分析和DNA测序确定RTN1和RTN4是否在小鼠内耳细胞表达.结果采用小鼠内耳组织总RNA,RT-PCR扩增出RTN1和RTN4基因部分编码区,扩增产物测序证实小鼠内耳中有RTN1和RTN4基因的表达.结论RTN1和RTN4基因在内耳有表达,为RTN1和RTN4与连接蛋白26(connexin26)蛋白的互作关系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浆膜蛋白RTN1和RTN4可能与连接蛋白26在听觉生理中起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变化特点及常见心律失常类型。方法对我院60例门诊及住院心神经官能症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跟踪监测并对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例心神经官能症中室上性心律失常38例(63.3%),室性心律失常16例(26.7%),阵发窦房结至交界区游走性心律26例(43.3%),房室传导延迟10例(16.7%),ST-T改变36例(60%),同时具有两种以上改变50例(83.3%)。体力活动和工作忙碌时心电图正常54例(90%)。心电图改变多发生在入睡前、欲醒、刚醒、中午和夜间。在症状严重时,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数据偏低SDNN(127±15.8ms)、SDANN(121±18.2ms)、AMSSD(35±15.0ms)、PNN50(14±12.1%);病情好转症状消失心率变异性数据上升较明显SDNN(145±37.6ms)、SDANN(131±27.6ms)、RMSSD(39±15.3ms)、PNN50(17±12.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4小时总心搏、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平均心率在症状严重时较高,在症状明显好转或症状消失时均下降。结论动态心电图跟踪监测能发现心神经官能症独特的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变化特点,为尽早明确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拔牙技术和传统拔牙技术拔除残根、残冠、折裂牙等复杂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研究,一组采用微创拔牙技术(315例),另一组采用传统拔牙技术(315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畏惧症发生率、牙槽窝不完整率、断根率、牙龈撕裂率及术后出血、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及干槽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6.10±2.23)min]比传统组[(24.30±3.02)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惧症发生率、牙槽窝不完整率、断根率、牙龈撕裂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疼痛、肿胀、张口受限、干槽症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微创拔牙技术拔除残根、残冠、折裂牙等复杂牙,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患者的恐惧,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拔牙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牙周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a的水平变化。方法随机采取50例慢性牙周病患者纳入研究,并给予基础治疗,采集治疗前后牙周临床参数,并测定龈沟液中TNF-α、IL-1a水平变化。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作体检的50名健康者作对照研究。结果治疗前,病例组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AL)水平和龈沟出血指数(SBI)、龈沟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a(IL-1a)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PD、AL、SBI、龈沟液TNF-α、IL-1a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a参与牙周病的发生与发展。
简介:WHO2001年估计全球至少2.5亿人有致残性听力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数量约为发达国家的2倍。全世界助听器的产量不足全球所需的1/10,其中75%销往北美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占了余下25%的一半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助听器不仅量少而且服务昂贵。因此,WHO在1998年“发展中国家助听器服务——需要和技术评估研讨会”和1999年成立的助听器工作组努力工作的基础上,2001年发布了《发展中国家助听器及其服务指南》第1版(英文),2004年发布第2版(英文和中文)。
简介:听力损失是全世界流行最广的感觉器官疾病,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患病率不断上升。WHO于2013年3月公布,2005~2012年间听力残疾者占全球人口的比例由4.2%(2.78亿)上升到5.3%(3.6亿)。其中,91%(3.28亿)为成人,9%(3200万)为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约1/3为听力残疾,而更多的人患有未达残疾标准的听力减退。WHO听力残疾标准为:成人(15岁及以上)为较好耳0.5、1、2、4kHz平均听阈大于40dBHL;儿童(0~14岁)为较好耳0.5、1、2、4kHz平均听阈大于30dBHL[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