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开窗及骨开裂等根周牙槽骨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骨性Ⅱ类高角患者46例,其中青少年组26例,年龄(12.9±1.2)岁;成人组20例,年龄(22.3±3.2)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拍摄的CBCT三维影像数据,独立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U检验(偏态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右侧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特征,卡方检验两组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结果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附着高度低于青少年患者(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釉牙骨质界下2mm处及根尖部牙槽骨厚度薄于青少年组(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面积少于青少年组(P<0.05)。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32.50%;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3.37%和14.90%;成人组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组(χ^2骨开窗=6.794,P骨开窗=0.009;χ^2骨开裂=16.030,P骨开裂<0.001)。结论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根周牙槽骨量少于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患者。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condylarresorption,ICR)患者在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结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下颌骨及髁突位置的改变,为后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2年收治的13例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在正颌手术前接受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7.5±1.5个月。对患者正颌术前(T0)、正颌术后即刻(T1)、正颌术后至少12个月(T2)的咬合、头颅侧位片、MRI检查结果进行测量,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正颌术后髁突和下颌骨的位置变化。结果:正颌手术(T1)纠正了所有患者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关系、前伸运动及侧方斜导运动。正颌手术平均下颌骨前移量(YAxis-B,T1-T0)为(5.05±3.54)mm。与T1相比,T2时颞下颌关节间隙参数无显著改变。下颌骨位置参数中,仅Y轴到B点的距离(Y轴-B)在T2与T1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其改变量平均值为(-1.64±2.48)mm,其余参数均无显著差异。13例患者中,11例患者Y轴-B改变值〈2mm(84.6%),仅2例患者出现〉2mm的后退(15.4%)。结论:关节功能[牙合]板治疗可增加ICR患者正颌手术的稳定性,可能是关节功能[牙合]板保守治疗能够稳定ICR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
简介:目前,多种临床技术应用于牙槽骨缺损的重建,为后期修复创造条件.多数学者建议采用自体骨重建牙槽骨,并保持适量软组织覆盖[1].最常用的骨增量技术包括onlay骨块移植术[2-3]、骨引导再生术[4-6]和“三明治”植骨术[7]等.这些技术均需进行损伤较大的手术,且技术敏感性较高.因此,探索一种手术创伤小、技术敏感性低且效果肯定的牙槽骨重建手术,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报道了1例应用自体骨块移植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PRF)即刻修复上颌种植体唇侧骨板缺损的病例,并对自体骨重建牙槽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简介:目的:了解松风19色比色板对普通色牙和四环素牙选色的适合性。方法:同样使用松风19色比色板比色条件下,调查一组正常牙色的病人的烤瓷冠与对照牙的色差值,与一组四环素牙色的烤瓷冠与对照牙的色差值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烤瓷冠色彩还原性的差异。结果:同样使用松风19色比色板的情况下,正常牙色的烤瓷冠色彩还原性优于四环素牙色的烤瓷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按照松风19色比色板比色制作的四环素牙烤瓷冠色彩还原性较差,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简介:目的:评估及比较部分覆盖与全腭板覆盖的上颌微型种植体支持式覆盖总义齿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水平。方法与材料:将19位上颔固位不良的无牙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n=10)接受上颌全腭板覆盖总义齿修复.第2组(n=9)接受上颌部分腭板覆盖总义齿修复。通过非埋入式不翻瓣手术方法共植入114颗微种植体(每位患者6颗).并进行即刻加载的上颌覆盖总义齿修复。每位患者分别在义齿修复初期.修复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测定垂直及水平骨吸收情况。运用动度测量仪测定种植体动度(Periotest动度值),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标尺了解患者的满意度。结果:2年后.第1组和第2组垂直骨吸收量分别为538mm和6.29mm,水平骨吸收量分别为152mm和193mm,两组患者的骨吸收大多数出现在覆盖义齿修复6个月后。记录显示第2组患者垂直骨吸收程度明显高于第1组,并且动度值在任何观察期均高于第1组。第1组与第2组微型种植体存活率分别为784%和538%。所有患者都满意上颌覆盖义齿的固位性咀嚼能力。结论:由于边缘骨过多吸收及高于预期的微型种植体失败率,所以不建议采用非夹板连接的孤立型微型种植体支持式覆盖总义齿联合部分腭板来修复无牙上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