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9 个结果
  • 简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轻者以皮肤黏膜出血点为主,严重者可导致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而危及生命。因此,选择有效药物治疗,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是抢救ITP所致的严重出血的关键。我们采用甲基强的松龙(简称甲强龙)联合硫唑嘌呤治疗重症ITP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甲基强的松龙 联合用药 硫唑嘌呤 药物治疗 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目的:通过指导1例66岁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消化道出血用药,体现临床药师在患者个体化用药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和相关文献,对1例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用药干预。结果:给予患者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90U·kg^-1q3h共应用2次,患者出血逐渐停止。结论: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应用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有效,可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 重度血小板减少 消化道出血
  •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AL患者52例,其中27例在化疗结束后血小板计数(BPC)<30×109/L时开始用rhIL-11治疗.ELISA法检测化疗前及BPC<30×109/L后7、14d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网织血小板百分率(RP%)及其绝对值(RPC).25例未用rhIL-11治疗者为非用药组,从化疗后BPC<30×109/L开始观察14d.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①rhIL-11用药组第7、14天血小板计数较非用药组明显增高;用药患者组23例需要输注血小板,平均为4~10U;对照组27例,平均为10~15U.②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Tpo水平较对照降低,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P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③非用药组第7天患者血浆Tpo水平,RP%及RPC均较对照及化疗前明显降低,第14天Tpo水平,RP%、RPC有所升高但仍较对照低.④用药组第7天血浆Tpo水平,RP%及RPC均较非用药组高;Tpo水平,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RPC较对照低,第14天均高于对照.结论rhIL-11治疗A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有效;IL-11可能有利于骨髓基质的恢复,具有促进Tpo合成或释放作用,使巨核细胞的血小板生成能力增强从而血小板生成增多.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1 白血病 血小板减少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病灶的临床特点及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2h以内发生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深穿支供血区域单个腔隙性梗死患者60例,将其根据梗死部位及载体动脉是否存在病变分为2组:腔隙性脑梗死伴有MCA病变组和腔隙性脑梗死不伴有MCA病变组,分别对这2组的病人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临床特点(NIHSS评分、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3月后mR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血压变异性、NIHSS、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物治疗3月后mRS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梗死部位及MCA病变,提示了MCA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临床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因此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 标签: 单个腔隙性梗死 临床特点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 简介:药物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TTP/HUS)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免疫介导或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不同药物引起TTP/HUS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有所不同.目前有必要制订药物相关性TTP/HUS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以便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并尽早给予合理治疗.

  • 标签: 药物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以血小板增多为首发表现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表现及生物学特点。方法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骨髓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融合基因、流式细胞术、骨髓活检进行检查。结果以血小板增多为首发表现CML与典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存在差异,易误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由于CML可向加速期、急变期演变,应尽早进行有效药物干预。结论对血小板增多的患者应常规进行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尽早鉴别ET及CML,避免延误治疗。

  • 标签: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血小板增多 PH染色体 BCR/ABL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静脉溶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科168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给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前24小时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比较研究组90例(发病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对照组78例(发病前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结果:研究组短期和长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溶栓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症状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抗血小板药物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他汀类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呲格雷片)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对比两组的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呲格雷片联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汀类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血脂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丁苯酞和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联合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对2022年5月-2023年5月本科接诊急性脑梗死病人(n=263)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133人用丁苯酞和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对照组130人用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对比NIHSS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NIHSS评分改善情况和疗效: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联用丁苯酞和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病人的疗效更高,神经功能改善更加明显。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疗效 抗血小板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分析阿奇霉素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疗效价值,及对血小板、D二聚体的影响效果。方法:以80例笔者院内接收的支原体肺炎患儿为例,以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为限,按挂号单号不同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划入(n=40),其中参照组:施行常规治疗方案(止咳、平喘、祛痰、吸氧、红霉素等药物干预);研究组:于上述基础上增加阿奇霉素治疗方案,随之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比对分析,整合阐述。结果:专业技术评估后可知,两组呈现治疗效果差异显著,研究组显优参照组(P<0.05),具体可见于如下方面:血清炎症因子、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结论: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治疗中,阿奇霉素治疗方案的增加融入,对患儿整体治疗效果影响极大,一方面能有效改善患儿炎症状态及血液循环状态,使治疗效果得以提升,另一方面能够切实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阿奇霉素 小儿支原体肺炎 临床疗效
  • 简介:病例:患儿,女,9岁9个月。2017年11月17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头痛,无恶心、呕吐,无畏寒、高热,无意识障碍,无行走不稳,无肢体麻木,无抽搐。2017年11月19日于我院门诊就诊,行颅脑磁共振平扫示:左侧小脑半球异常信号灶,考虑可能为脑血肿,脑血管畸形伴出血,为进一步治疗于2017年11月22日收入我院神经外科。

  • 标签: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 血小板减少 急性肝损伤 曲克芦丁 儿童 阵发性头痛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替罗非班冠脉内给药致血小板减少进行药学监护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替罗非班冠脉内给药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的药学监护,在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时,分析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及时停用可疑药物替罗非班并建议输注血小板纠正。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停用药物并采取适当措施后,患者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结论:替罗非班冠脉内给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协助医师规范使用药物,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替罗非班 冠状动脉内给药 血小板减少 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
  • 简介: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因子宫内膜息内行各类宫腔镜手术109例,其中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15例、生育期子宫内膜息肉94例。109例中合并月经紊乱84例、贫血34例、痛经16例、原发不孕3例、继发不孕2例。患者年龄26-73岁,平均(45±9)岁;随访时间3—22月,平均(12±5)个月。月经紊乱者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填写月经失血图以评估月经量。结果109例中.单纯息内切除35例、息内切除同时浅层内膜切除9例、息内切除同时内膜切除63例、息内切除同时内膜剥出2例。84例月经紊乱者术后闭经14例、阴道点滴出血26例、其余44例月经血量均较术前减少。34例术前贫血患者,术后1个月血红蛋白即恢复正常。16例痛经者术后7例症状消失、7例缓解、2例加重。5例不孕者术后4例妊娠。15例绝经后患者术后无异常出血。结论有月经改变且无生育要求者,息肉切除同时应行子宫内膜电切术,可避免息肉复发;需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行单纯息肉切除,如合并内膜息肉样增生,应同时行浅层内膜切除;绝经后患者,可行单纯息肉切除,如合并内膜息肉样增生,应同时行子宫内膜剥出。

  • 标签: 子宫内膜息肉 临床特点 宫腔镜检查 手术方法 阴道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09例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和治疗情况。其中63例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21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组),25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总结治疗结果。结果109例经临床症状、超声、X平片检查均确诊。保守治疗、腹腔镜治疗和开腹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93.7%、95.2%、96.0%。腹腔镜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是导致粘连性肠梗阻重要原因,结合腹部体征、超声、X平片可及时确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腹部术后 粘连性肠梗阻 诊断 治疗
  • 简介:3例重症肝病合并感染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0、68、50岁)接受碳青霉烯类、利奈唑胺及氟康唑联合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血象变化。因疗效不佳换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g,8h/次静脉滴注。其中例1于换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1d后出现贫血及血小板计数下降;例2、例3分别于换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7d后出现贫血加重及血小板计数下降。3例患者分别在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后31、21、7d,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明显恢复。

  • 标签: 哌拉西林 贫血 血小板减少
  • 简介:目的:评价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对急性轻庹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及其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86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值和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测得值及血小板抑制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按N1HSS的评分值和CD63、CD62P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以及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测得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抑制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急性轻度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活化
  • 简介:目的观察组合检验法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胛c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显微镜复检相关规则,运用全细胞分析法、仪器稀释法及草酸铵法同时对临床血小板检测值偏低患者进行PTCP排查。结果应用草酸铵进行评价,患者的血液标本在血液采集后5min内血小板的检测值正常;应用全血细胞分析方法时,患者血小板的检测结果在不同时间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仪器稀释法时,患者血小板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上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全血细胞对样本进行分析时,超过0.5h血小板的计数值偏低时,首先应参考复检规则,并采用显微镜进行复检,其次应与临床进行很好地沟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查询,采用组合检验法给予临床最有价值、最为可靠的检验报告。

  • 标签: 组合检验法 乙二胺四乙酸盐 血小板减少症 假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