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79~2001年间鹅掌楸文献量的变化趋势、分布规律、期刊文献学科类别、作者情况、学科分布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从侧面反映出鹅掌楸研究现状.

  • 标签: 鹅掌楸 研究现状 文献计量
  • 简介:国家林业局近日印发关于《竹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学》的通知,旨在规范竹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活动。《方法学》规定了竹林碳汇项目的开发原则、适用条件、项目合格性确定、碳库选择、温室气体排放源选择、泄漏源选择、基线论证与调查、项目情景、项目监测计划、项目碳信用额等技术要求,不仅适用于在我国开展竹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活动,也可供其他国家(地区)开展竹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活动,以及相关教学、科研、生产活动参考。

  • 标签: 碳汇项目 监测方法 竹林 计量 国家林业局 温室气体
  • 简介: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0—2011年)收录的182篇森林认证文献的研究内容、年度分布、刊载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作者单位分布、作者人数组成分布、地区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文献分布特点和研究现状,为后续森林认证研究厘清脉络和提供参考。

  • 标签: 森林认证 文献 计量研究
  • 简介: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3—2013)收录的205篇森林游憩文献的学科分布、刊载期刊分布、年度分布、资助情况、作者分布、作者单位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文献分布特点和研究现状,为后续森林游憩研究理清脉络和提供参考。

  • 标签: 森林游憩 文献计量 中国知网
  • 简介:森林资源与北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文、生态环境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然而,由于自然、社会和历史原因,北京地区森林资源的人工性、人为干扰性十分突出,即森林资源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和人为破坏,这些都会给森林资源带来重大损失。在北京地区的林业执法实践中,对这种森林资源损失案件损失额度大小的计量,始终缺乏科学、合理的计量标准和客观、系统的评估方法,也没有一种科学的衡量尺度和处罚依据,妨碍了林业执法的公正和公平。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计量标准,运用到林业案件实际处理中,从而满足林业管理及林业执法实践的需要。该文根据不同类型森林资源损失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依据总评估中“分类评估”的思路与原则,形成了不同森林资源损失类型,包括林木损失、种苗损失、野生动物损失、野生植物损失以及林地损失的具体的评估思路,相应地形成了森林资源损失的5大类16亚类的分类评估体系。并进一步建立了不同森林资源损失类型的评估结构和计量模型,包括林木损失额及野生植物损失额的总评估结构与总计量模型,种苗损失额、野生动物损失额、林地损失额的总评估结构、总计量模型与分计量模型。该文提出的评估思路、评估结构以及最终建立的一系列计量模型,不仅可以为不同森林资源损害的经济赔偿提供参考,而且可以为林业执法及处理林事纠纷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北京地区 森林资源损失类型 评估思路 评估结构 计量模型
  • 简介:为更好地经营管理海南岛内的人工林,在五指山市、昌江县、三亚市三地,分别取桉树林、橡胶林、相思树林这三种岛内最主要的人工林林下土壤进行了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调查地,同一人工林林下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的含量存在差异,而在同一调查地内,人工林下土壤SOC与TN的含量比率关系相近。就各元素的垂直分布而论,SOC和TN含量在各区域各样地均以0-20cm土层较高,总体来看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TP含量则表现为分层不明显(昌江和三亚)或于60-80cm土层达到最高(五指山)。在所有区域各类人工林中,五指山桉树林的SOC和TN含量最高,昌江相思树林的TP含量最高,三亚桉树林的SOC和TN含量最低,五指山橡胶林的TP含量最低。研究还发现,三个地区所有样地的林下土壤C/N和N/P比值均可分为两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N/P普遍偏低,存在明显的氮限制。根据调查结果推9n,4,影响林下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因素包括水热条件、地表凋落物积累、土壤淋溶强度及元素的周转率等,前二者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输入和聚集,而淋溶过强则易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但较快的元素周转可以抵消淋溶的负面效应。综上所述,各类人工林林下土壤的化学计量学特征总体上因地而异,建议对于岛内人工林的C、N、P管理应充分考虑区域性差异。

  • 标签: 海南岛 人工林 土壤 化学计量特征
  • 简介:很多地理事象,特别是人文地理事象,是不能量化的。当前人们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几乎完全使用了纯计量化的研究方法,去推导那些行政官员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环境虚无主义思想指导下预设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和结果,都大大违背了地理学研究的终极关怀———实现人地关系的良性耦合。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田野调查获取的逻辑实证事例的归纳推学和环境道德信念的支撑。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自觉坚守环境道德底线。

  • 标签: 区域经济发展 人地关系 环境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