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通过长达6年龄期,对外掺氧化镁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观测,了解氧化镁掺量、粉煤灰掺量、水胶比和岩石种类对自生体积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随氧化镁掺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早期变形增大,后期降低;不同水胶比对自生体积变形的影响主要在早期,1年后变形基本相当;不同岩石种类对自生体积变形有显著的影响。为外掺氧化镁混凝土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自生体积变形 氧化镁 粉煤灰 掺量 水胶比 岩石种类
  • 简介:通过分析滹沱河全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将流域划分为3个水资源区:小觉以上区域(I区-成水和用水环境)、小觉至黄壁庄之间区域(II区-成水环境)、黄壁庄以下区域(III区-用水环境)。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文、气象数据,结合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探讨了半世纪以来滹沱河流域分区水资源的演变规律,并剖析了流域水资源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全流域水资源总量呈现出减少趋势,不同区域减少幅度各不相同;I区和II区的水资源变化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但影响机理和程度有所差异;而III区的水资源变化则完全由人类活动控制,自然因素几乎可以忽略。

  • 标签: 水资源量 降水量 径流量 滹沱河流域
  • 简介:平整度既是人工衬砌施工中的难点,也是衬砌施工质量评定的主控指标之一,直接将影响施工质量的评定。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实例分析了影响大型渠道人工衬砌混凝土表面平整度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衬砌平整度控制方法,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是有效的,为今后大型渠道人工衬砌施工平整度控制提供参考。

  • 标签: 南水北调 大型渠道 人工衬砌 平整度 影响因素 控制方法
  • 简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是新型无砟轨道施工的的核心技术之一,它的实体质量直接影响到轨道结构的平顺性、列车运行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然而需要达到良好的实体质量,其施工工作性能是起到决定作用的前提之一。本文通过实际应用总结,从配合比设计、性能指标和原材料等多因素对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工作性能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为后续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提供有效的参考。

  • 标签: CRTSⅢ型 无砟轨道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性能影响因素
  • 简介:第一条为提高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质量,促进工程咨询社会化、市场化,规范工程咨询收费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咨询收费,包括建设项目专题研究、编制和评估项目建议书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其它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有关的咨询服务收费。

  • 标签: 项目前期工作 工程咨询 咨询机构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建议书 建设项目
  • 简介:本文结合国内某大型渠堤工程,在简单介绍该渠堤抗滑加固措施后,着重分析了水泥搅拌桩作边坡加固措施的影响因素,并利用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有限元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得到在不同抗滑桩的桩长、桩径和桩距与土质渠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关系,文章在对大量试算方案综合比较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渠坡水泥搅拌桩的最优设计方案。该方法可为大中型渠坡堤防抗滑桩的设计提供参考。

  • 标签: 渠坡防护 抗滑桩 影响因素 有限元法 安全系数
  • 简介:以额济纳三角洲2011年生态输水期间(4月)和生态输水间歇期(8月)两次巡测水样的水化学数据为基础,运用Kriging插值、Piper图等方法,综合分析单次生态输水情况下额济纳三角洲河岸带、戈壁带和农田绿洲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4月相比,8月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未发生明显改变,但TDS(总溶解固体)(2211.7~2974.3mg/L)、总硬度(251.5~357.3mg/L)以及各主要离子含量显著增加,空间变异系数增大(112.6~157.5);空间上,地下水化学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地下水TDS由小于1000mg/L增高到大于3000mg/L,垂直河道方向,距河道一定距离存在TDS峰值带;额济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潜水蒸散发、生态输水和抽水灌溉等。

  • 标签: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干旱区 额济纳三角洲
  • 简介: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赋存状态和土壤环境,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可为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系统综述了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特性、植物种类与根际效应、人为活动及其它因素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机理;阐明了总量预测法、化学形态提取法、自由离子活度法和生物学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土壤-植物系统 重金属 迁移性 生物有效性 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