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德国研究》杂志(季刊)创刊于1986年,原名《联邦德国研究》,1994年起更改为现名,到2011年底已整整出版了100期。从本期开始,我们决定改版。最初改版的想法,只是想方便读者携带、复印和收藏,可是当正式启动改版工作的时候,我们心中油然而生了一种使命感,那就是作为办刊人和编者,我们有责任向读者不仅呈现一种新面貌,还要奉献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
简介:<正>为使作品尽可能地完美些,历史上许多作家都有这样的意见:作者必须严格要求,不要一写完就送去发表。契诃夫说:“反正,赶忙是要不得的。那个剧本(指费多罗夫的《旧房》)搁上一年反而有好处。大作品永远应当摆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甚至不妨写点别的东西,然后再回到那个作品上去。务必要工作!多工作!作品越是有价值,对待它就越得小心。”富尔曼诺夫说:“写一部短篇小说要快,而送出
简介:'班级发表'是一项立足于班级的操作性强、见效显著的提升写话兴趣的教学策略,利用'班级小平台',从'口头发表''板块发表''网络发表'等三方面进行尝试,为学生构建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简介:文章首先对"发表"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阐述了"发表"概念与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结构理论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发展"发表机制"三年来出版三期写作杂志的扎实实践,说明发表机制为确保英语写作教学效果提供了不竭动力,并有助于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知情合一的教学理想。
简介:摘要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作家之一,其小说《我弥留之际》不仅有“艾迪之死”,而且还有生态濒死的问题。本文根据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分析了生态的完整性、稳定性、美丽的缺失,展现出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福克纳笔下的生态虽然缺失了美感,但是倡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简介:中国哲学的根本宗旨,在探究"天人之际"(相互关系)的问题。天人之际包括"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两个基本命题。天人之际的问题本身就默认了天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和对立。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是中国哲学的固有精神。
简介:
简介:加上副标题,是为了说明本文的特点:不是一篇成熟的学术论文,只是研究与合作开始时候的一份札记。为避免冗长,使用了简称,因此需释题:“开题”,是指国家语委2012年度重大科研项目“国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2013年5月份研究工作的启动;合作,是指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与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10月签订的协同创新协议。本文也是本人在合作双方于今年6月份联合举办的“语言能力研究与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峰论坛”上发言提纲的一个拓展。
简介:<正>报刊上那些一分钟就能读完的微型小说常标之为"一分钟小说",我们写在纪念册上的毕业赠言,便可称为"一秒钟作品"。它,多者几十字,少则一、二字,完全可以"一目了然";然而,它的蕴藉又应该是非常丰富的。要写出昨晚的清风和明晨的霞光,要写出往昔彼此的感情与交往,要写出此时此地对此人的心中所想……,一句话,要用自己的笔生动活泼地表现出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和意愿,这是不容易的。因此,有成功的,也有失败
简介:苏联出版的《消息报》本年3月23日发表了《论中国文字改革》一文。作者是语言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顾问盖·谢尔久琴柯同志。文章一开头就提到毛主席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说的“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接着说,人民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就为推行文字改革创造了条件。鉴于汉字改革可以推进扫除文盲,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而执行这项任务又需要稳步前进,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文字改革》的决议。
简介:<正>(一)陈望道是中国科学的修辞学奠基人。1932年1月,他的《修辞学发凡》上册出版,8月下册刊行,同年又出合订本。几十年来,该书多次重印,流行甚广,一直被学术界公认为我国修辞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这部书为什么会取得如此重大成就?最重要
简介:《中国俄语教学》自一九八二年创刊至今,已经历了整整五个年头。五年来,这本学术性刊物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及本刊全体编委和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全体会员、全国俄语工作者的支持和关怀下,逐步发展成长。现在,《中国俄语教学》已经成为一本在国内俄语界有影响的刊物,它在国外的影响也在日益扩大。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一下的是,中
简介:今年11月25日是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日,在此之前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第11届年会在上海召开,德国问题研究所以主办学术会议的方式纪念所庆.
简介:创业和发展的十年———写在德国研究所建所十周年之际德国研究所副所长徐朔一、历史回顾同济大学有着悠久的对德交流的历史。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同济大学作为对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进一步加强了它在对德交往中的桥梁作用。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对德合作与交流的需...
简介:这是张志公先生的一篇遗作,它原是张先生为参加1993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张弓修辞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而作的。后因故未能与会,便委托徐丹晖同志在国际研讨会上宣读。文章着重就语境、语体两个问题谈了张先生的一些看法。今年五月正好是张志公先生逝世一周年。首都语言学界正在筹备纪念张志公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活动。我刊本期特发表张志公先生这篇遗作,供语言研究者和修辞爱好者学习和参考,也以此纪念张志公先生逝世一周年。
简介:2000年1月,恰逢《阅读与写作》杂志创刊20周年、出版总第200期。1999年12月8日,广西语文学会与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在广西大学举行座谈会。会议由该刊名誉主编杨焕典教授主持,社长兼主编、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梁扬教授作主题报告,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琦同志到会祝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该刊主编梁超然教授和广西大学党委书记余瑾教授等3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写在本刊改版之际
作品写完不要急于发表
班级发表,小平台,大舞台
“发表机制”与英语写作教学(英文)
《我弥留之际》中的生态破坏
天人之际——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花的原野》发表的小说艺术形象研究(1980-1999)
语言能力建设笔谈(上)关于“语言能力”问题——写在开题与合作之际
“发表”在纪念册上的“一秒钟作品”
苏联《消息报》发表文章报导我国文字改革情况
纪念陈望道先生《辞修学发凡》发表五十一周年
再接再励 开拓前进——写在《中国俄语教学》进入第六个年头之际
理论与应用并重 科研与教学并举——写在德国问题研究所成立20周年之际
创业和发展的十年———写在德国研究所建所十周年之际
语境、语体与修辞——纪念张弓先生《现代汉语修辞学》发表三十周年
知音遍天下 妙文共赏析 《阅读与写作》创刊二十周年座谈会在邕举行——广西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琦到会祝贺并发表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