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否定性警告构式“有X好VP(的)”由常量“有”、变量“X”“好VP”,以及可选项“的”构成,存在三个平行构式,且与“叫/让X好VP”“有什么好VP的”和紧缩复句“有X好VP”形近或形同。该构式的构件X只接纳人称代词,听说互动影响构式对代词的选择以及构式出现的频次。“有X好VP(的)”出现于非现实语境中,其构式义为否定性主观推断,语用上主要表示警告。构式“有X好VP(的)”源于“焉有……”“岂有……”“哪有……”类反问构式,是原有构式脱落掉反问标记,完成基本义的语境吸收和构式的意义演化,从而形成的新形式和意义配对。新构式单个构式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构式意义之间的不匹配最终导致其发生构式化。
简介:20世纪初期跟当今一样,全球品牌倾向于将它们的全球广告本地化来迎合当地消费者,但全球广告商一直面临着该如何在不同文化中传达不同信息等问题。本研究分析了特选配对的中英广告,探讨广告是如何在文案中构建中国消费者和相对应的当代美国消费者的。在这些广告中我们发现除了文字和图片元素的翻译外,往往还有很多细微的顺应。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广告进行符号学重构式的文化解读,从而揭示这些顺应是如何引起广告在中国消费者文化系统内的解读的。如果美国广告原文案属信息型或者仅体现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转换型,其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通常会被重新设计,以产生跟中国社会价值相关的转换型的解读。如果原文案已经能够提供跟中国价值相关的解读,则只需要细微的顺应。本研究阐述和证明了对广告的深入文化解读重构的必要性,这种方法可以解释那些虽然细微却通常引起跟原广告非常不一样解读的顺应。
简介:助动词结构“可X”的词汇化导致“可”发生语义磨蚀,具体表现为“可”隐含的致使性强弱不同。本文以双音词“可X”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为对象,对二语学习者的词义结构识解进行考察,采用赋值法对“可X”的掌握程度进行排序。研究发现,“可以X”义的“可1X”(如“可见、可谓”)语义磨蚀较轻,倾向于“较易掌握”;“值得X”义的“可2X”语义磨蚀则较重,呈两极化分布:多半“较难/很难掌握”(如“可笑、可怕、可贵”),“容易/较易掌握”的“可2X”(如“可爱、可惜”)则与兼类词语法功能灵活、高频使用利于整体识记、词汇化程度较高等因素有关。同时,文章对语义磨蚀程度不同的“可X”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也给出一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