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正>作家开编纂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上市,仅仅上架网店3天,首印2万册便销售一空,争论和质疑亦相伴而来。不少人表示,语文教科书的编纂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开能否以一人之力完成此举?取名"最好"是否太不谦虚?开接受采访回应:"书的好坏不能由自己下定论。关键要看市场选择。"他直言非常希望有能力的

  • 标签: 一人之力 语文教科书 语文书 阅读体 市场选择 选文
  • 简介:<正>2007年,在《致一九七五》后,著名女作家白似乎"停顿"了许久,文坛江湖上也少有关于她的消息。终于,在2013年,她破茧而出捧出四十余万字长篇小说《北去来辞》。《北去来辞》接连斩获"《当代》2013年度长篇小说五佳"、"新浪2013年度中国好书榜十佳"等几项殊荣。2013年12月,她获第十届《十月》文学奖,莫言亲自为她颁奖。文学圈很多人评价说:"白回来了。"从《致一九七五》到《北去来辞》,7年的时光过去,今年3月的一天,白再次接受我的专访。

  • 标签: 林白 去来 《十月》 莫言 《当代》 致一
  • 简介:那北的小说作品中当代人的内心深处常常隐蔽着不为人知甚至不为己知的精神隐痛。所有的这些隐痛,那北都不是简单地以痛苦的放大的方式推进小说情节。相反,那北写隐痛却不围绕着隐痛,那北主人公的生活与曾经的隐痛形成距离,但会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让主人公通过自我发现,感觉到精神隐痛对其强大的控制力。当然,单有这点还不够,诸多小说家对精神隐痛叙述也能达到这样的层面。

  • 标签: 林那北 隐痛 小说创作 突围 传奇 幻象
  • 简介:这篇小说取材于四娘的传说。关于小说本事的记载,据有学者考证,在清初康熙年间,现已发现的就有七八种之多。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即王渔洋《池北偶谈》中所载和云铭的《四娘记》(在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和任笃行《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本》中均有附录)。两家所记,都是闽人陈宝钥在山东青州任职期间,于官署中与四娘鬼魂交往事,虽然人鬼关系密切程度不同,但都未涉及性爱。而对四娘的出身和行迹,两家所记却有很大的不同。王记大致内容是:四娘乃明末衡王朱祜桴宠幸的宫嫔,不幸早死,殡于宫中。因国破,王府荒毁。

  • 标签: 小说品格 聊斋志异 林四娘 笔记体 《池北偶谈》 康熙年间
  • 简介:英国作家哈葛德的小说以言情、探险及鬼怪为主要题材,在晚清被纾大量翻译为中文,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传播。哈氏小说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表征了西方社会在建构现代秩序和意识中的文化精神,通过纾的翻译,触发了晚清文人对自我身份的追问和对新思潮的追求。然而,曾风靡一时的哈氏小说在“五四”时期由于其文学史地位不高,受到了学者们的轻视,逐渐淡出翻译文学研究者们的视野。译哈氏小说作为晚清西方小说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意识和话语意义上都对本土文化建构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 标签: 林译小说 哈葛德 现代秩序 文化建构
  • 简介:兆言长篇力作《后羿》凭借出色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学功底,用后现代视角把“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演绎成了一个既浪漫又伤感的“神话中的现实故事”。小说借鉴吸纳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使“神话”和“戏仿”杂糅、“创新性”与“初始化”兼容,在充满解构与建构的矛盾中展现了“神性的缺席”和“人性的再现”。文本通过“独裁者爱清”的描述给人类最初的“精神荒原”以情理兼容的深度阐释,在对世俗人生命运和现实生活的观照中蕴涵着失落与构筑的双重价值取向。作为一部既富有先锋性、探索性,又具有世界性、代表性的“重述神话”作品,《后羿》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式的尝试。

  • 标签: “人性的在场” “神性的缺失” 重述神话
  • 简介:20世纪,巴尔蒂斯以独特的造型特点和平面化的画面语言,创造出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视觉画面。同时期的中国,风眠巧妙地融合中西艺术,以光色彩墨的绚烂,给人以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视觉冲击。本文就巴尔蒂斯和风眠绘画题材中的女性形象加以对比分析。

  • 标签: 巴尔蒂斯 林风眠 女性形象 对比
  • 简介:一从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的角度看,南京在中国城市版图上具有难以复制的特性和魅力。这座兼有金陵王气和六朝金粉气息的十朝帝都被历代文人反复书写。李白、刘禹锡、文天祥、孔尚任都曾吟咏过这座城市,留下了或艳丽或悲壮或淡雅的诗性文字。现代以来,南京在中国作家的笔下依然是个饶有兴致的书写对象,其中,兆言可以算得上书写南京的一个代表性作家。

  • 标签: 叶兆言 书写 南京 长篇 传奇 乱世
  • 简介:2013年的日历又翻过去了。站在2014年的新年起点上,回望刚刚逝去的2013年,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从时间上看,无非是地球又绕太阳运转一周而已,大地上的众生依然在阳光的催促下忙碌着生,忙碌着死。

  • 标签: 《小说林》 小说世界 代表作 扫描 精神
  • 简介:一谈到对经典的引用,我们很自然想起20世纪英美现代主义代表诗人T.S.艾略特,在他的代表作《荒原》中,艾略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首十九页四百三十三行的诗,引用了三十五位作家和诗人的作品以及《圣经》和流行歌曲,并使用了六种外文,这使得《荒原》看上去就像是用大量引文构成的蒙太奇组合,也使得艾略特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位广征博引、用引语写作的诗人。反感者认为他“掉书袋”、“卖弄”,而欣赏者则认为,引用过去时代的文本,可以作为对现实的对照。瑞恰慈在他的《T.S.艾略特的诗歌》一文中,也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肯定了这种引语写作策略,他认为:“艾略特先生笔下的典故是追求凝练的一个技巧手法。《荒原》在内容上相当于一首史诗。倘若不用这个手法,就需要12卷的篇幅。”[1]的确,关于诗的长度,艾略特和爱伦·坡的观点相同,他认为一首诗的长度,应以令人一次坐下即能读完最为理想,因为这样才能使人读过之后,

  • 标签: 《麦田里的守望者》 T S 艾略特 塞林格 解读
  • 简介:内容摘要荷尔德的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在主题和人物设置上都体现了对立观。本文首先分析影响荷氏对立统一思想的精神史背景,然后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三组对立关系:1、主人公许佩里翁与朋友阿拉邦德和恋人狄奥蒂玛之间对立的人物设置2、以《命运之歌》为代表的众神与人的对立关系;3、古希腊雅典人与现代德国人的对立关系。

  • 标签: 荷尔德林 许佩里翁 对立观 对立统一 人物的对立设置
  • 简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这是台湾作家三毛《橄榄树》里的一句歌词。它深刻对应着中国大陆八九十年代很多人的心理情绪,也揭示出白两部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花城》一九九四年第二期)和《北去来辞》(《十月》二0一二年第五、六期,原名《北往》)的价值诉求。甘阳说:“通常所说的‘现代化’,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上讲,无非就是指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也就是心理结构变迁的一种特殊过程。”这种变迁“比之通常的变迁来说是最彻底、最根本、最全面、最深刻的一种变迁。”

  • 标签: 《一个人的战争》 九十年代 林白 社会变迁 出走 心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