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筛板一直被认为是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轴突发生损伤的初始部位,观察筛板的形态学改变有助于认识青光眼的病理机制。以往研究结果显示局灶性筛板缺损与青光眼进展相关,但两者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文指出相干光层析成像术发展,首次揭示了青光眼局灶性筛板缺损可以平衡跨筛板压力梯度,从而起到延缓或终止青光眼视神经损伤进展的作用,该发现为跨筛板压力梯度学说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直接的临床依据,深化了临床对局灶性筛板缺损与青光眼进展的认识,从另一角度阐述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7-20)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局灶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58例肝脏局灶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共计46例,良性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共计12例,CT阳性检出3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阳性检出4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敏感度为93.48%,特异度为91.67%,准确度为94.83%,漏诊率为6.5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组患者的RT、TTP、mTT参数显著高于恶性病变组,PI参数显著低于恶性病变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局灶病变的诊断价值更高,可为临床筛查诊断、诊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
简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程序。
简介:目的探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周围DNA损伤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别对缺血4、24h和5d组大鼠脑组织中坏死细胞、凋亡细胞、p53mR.NA、p53蛋白阳性细胞密度及空间分布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不同时间点病灶周围每高倍视野TUNEL、p53蛋白、p53mRNA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h:8.0±1.5、25.1±2.6、10.3±1.9;24h:20.5±2.4、60.0±4.8、22.0±1.8;5d:2.1±0.4、3.6±1.4、3.5±0.8.p53基因主要在形态完整和可逆性损伤细胞中表达、分布范围较TUNEL细胞广泛.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周围DNA损伤区大于凋亡区,p53基因表达范围可能代表病理意义上的半暗带;p53主要发挥DNA修复作用.
简介:目的:评价伸爪试验是否为一种客观评价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慢性神经功能变化的方法。方法:在伸爪试验盒内,训练小鼠通过0.5cm窄缝用左侧前肢抓取食物;3周后,以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诱导局灶性脑缺血,继续观察4周内伸爪抓取食物的成功率,并与经典的转角试验、神经症状评分和斜板试验比较。实验结束后,观察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元密度。结果:小鼠脑缺血后,抓取食物的成功率下降,转角试验的右转百分率增加,神经症状评分增加.斜板滞留角下降.斜板滞留角在脑缺血后5天恢复,其他3个指标在4周内都有娩著变化。脑缺血4周的脑梗死体积增加,皮层、海马CA1区以及纹状体神经元密度下降。结论:伸爪试验是一种客观、稳定的指标,可用于评价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慢性神经功能变化。
简介:摘要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以局灶节段分布的肾小球硬化及足细胞的足突融合为特征,是儿童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在FSGS患者中定位超过30个致病基因,为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在其发病机制中提供了证据。现将FSGS的常见致病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变化规律,为临床改善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治疗脑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9)和脑损伤组.损伤组按伤后不同观察时相点又分为8个亚组,每亚组9只。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每组6只行内源性过氧化物酶(EPOD)组织化学染色、脑含水量测定,并进行图像分析。余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脑损伤后30min伤区可见出血灶.伤区内无血管染色.伤区周围存在微无血管区。微无血管区的存在持续至伤后3d。(21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面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d达到高峰,直到伤后7d才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3)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4h、2d回升,3d再次下降,至7d仍未恢复正常。(4)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2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h微绒毛增多。伤后12h~3d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结论EPOD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能准确反应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脑损伤后即发生脑缺血改变,而脑缺血的发生源于脑损伤后脑微血管结构的破坏和微循环灌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