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临床用药中,心脑血管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方法的合理应用。方法:整理2019年6月———2021年8月本社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482例,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如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以及患者的整体用药情况,总结哪些因素导致了患者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并制定改善心脑血管药物使用的方案。结果:心脏血管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呼吸困难、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其中肝功能异常的发生频率最高。辛伐他汀、尼莫地平、特拉唑嗪、曲缬沙坦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频率较高。随着患者使用药物的增多,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和种类也随之增多。结论:心脏血管类药物使用不当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用药中,应提倡合理用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用药,增加药物治疗的靶向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
简介:摘要:管理模式需与工作相匹配,优秀管理模式的重要标志是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地产企业高速发展的速度与项目体量的剧增,对管控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与转变需求。运营式管理模式的明确、内控、计划与机动的优点,以及运营式管理方法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的可借鉴性,使得对其进行探索与实践具备可行性。通过现状分析与问题导向,形成总体解决思路与实施路径,在模式与方案层面实现了联动+驱动、固化+提效、规范+约束的实施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家庭-社区-医院联动护理在老年痴呆患者的应用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家庭-社区-医院联动护理模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智能精神评分和抑郁程度指数等指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项指标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智能精神评分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郁程度指数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家庭-社区-医院联动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等各方面均明显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说明医院-社区联合护理门诊在社区慢性伤口患者中的应用成果。方法:本次随机抽取120例慢性伤口患者进行分析与探讨,时间为2022年1月份至2023年2月份,就120例患者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的60例命名为参照组,采用医院-社区联合护理的60例命名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率、满意度及愈合时间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远超于参照组,其中参照组患者的伤口愈合率和愈合时间不及实验组乐观,且患者的满意度低于实验组,P<0.05,有研究价值。结论:通过医院-社区联合护理对慢性伤口患者的有效干预,患者的伤口愈合率和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加快了伤口的愈合时间,值得运用。
简介:【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融入社区共治的程度也显著提升。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结果显示,物业管理有助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从而一种新型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属于社区治理以及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引导、资源整合、行动协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为了使物业管理工作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必须抓紧社区共治这一核心,使物业管理服务得到优化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物业服务,提升业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社区共治过程中物业管理服务的现实困境,提出了社区共治视角下的物业管理服务联动优化路径,希望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简介:【摘要】新时期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不断深化,对现有的基层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五社联动”的背景下,需要增强多方力量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投入。社区营造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切入点,值得被学界关注。本文主要以成都市武侯区半边街社区为例,分析当前社区营造中存在各主体间沟通不够充分,居民实际参与积极性不够高,社工资源整合能力不够强,专业社工人才数量不够多,联动机制不够完善的困境。对此,社会工作参与社区营造的优化路径在于建立五社联动信息交流机制,激发居民参与社区营造积极性,拓宽社会慈善资源来源渠道,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多方力量参与社区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