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无下肢症状的髂静脉压迫人群的髂静脉压迫特征和分型。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10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腹部或下腹部MSCT增强扫描中发现存在髂静脉压迫的200例无下肢疾病症状受检者,其中男92例、女108例,年龄18~92岁。分析受检者的左、右侧髂静脉的压迫类型、压迫点个数、最大压迫部位及发生率;测量最大压迫部位髂静脉短径、面积、近远端1 cm髂静脉面积、压迫范围、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夹角,计算最大压迫部位髂静脉狭窄率。应用SPSS 25.0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1)比较左、右侧髂静脉压迫的部位及定量指标测量值;(2)左侧及右侧髂总静脉压迫的不同年龄、性别、面积、狭窄率的差异;(3)左、右侧髂总静脉不同狭窄程度时的性别差异;(4)髂静脉压迫分型的基本特征及各型之间定量特征。结果(1)最大压迫部位:位于左髂总静脉180例、右髂总静脉56例、下腔静脉分叉处10例、左髂外静脉7例、左髂总静脉分叉处3例和右髂外静脉1例;左髂总静脉受压占比(90.0%)较右髂总静脉(28.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909, P<0.01),但不同年龄段(<65岁与≥65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 P>0.05);左、右侧髂静脉压迫的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正交断面上左、右侧髂总静脉最大压迫部位短径分别为(6.0±2.6)、(8.3±2.8)mm,压迫范围分别为(11.2±2.1)、(10.0±2.4)mm,同侧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延长线的夹角分别为38.8°(20.2°)、17.7°(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在<65岁和≥65岁年龄段者的女性的左、右侧髂总静脉受压面积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左、右侧髂总静脉狭窄程度≥25%和≥50%时,男女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髂静脉压迫分型:Ⅰ型,左髂总静脉单一压迫占20.5%(41/200);Ⅱ型,左髂总静脉双重压迫,占36.5%(73/200);Ⅲ型,左右髂总静脉双侧压迫,占23.5%(47/200)、Ⅳ型,其他压迫类型,占19.5%(39/200)。各型间年龄、性别、狭窄率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压迫点个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下肢症状的髂静脉受压人群MSCT多平面重建显示髂静脉受压部位不固定,左侧髂总静脉受压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右侧髂总静脉受压,可将髂静脉受压情况分为四种类型(Ⅰ~Ⅳ型),其中以Ⅱ型左髂总静脉双重压迫最为常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活体肝移植(LDLT)术后门静脉狭窄(PVS)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PVS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29例儿童LDLT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LDLT术后发生PV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9例儿童LDLT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LDLT术后发生PVS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429例LDLT病例中,LDLT术后PVS总体发生率为6.8%(29/429),首次发生PVS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7 d~14个月)。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39)、术中门脉多次吻合(P=0.000)、置入间置血管(P=0.003)及术中门脉血栓形成(P=0.000)与LDLT术后PVS的发生相关。通过多变量分析显示:受者性别(P=0.019)、术中门脉血栓形成(P=0.000)是引起LDLT术后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患儿、术中门脉血栓形成是儿童LDLT术后发生PVS的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受者在术后随访复查中,尤须重视PVS的筛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降低受者因PVS导致移植失败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5(Atg5)在小鼠下腔静脉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狭窄过程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C57BL/6小鼠及20只Atg5+/-小鼠分为WT假手术组(10只),WT手术组(受体10只,供体10只),Atg5+/-手术组(受体10只,供体10只)。复制小鼠下腔静脉移植模型。HE染色观察下腔静脉管腔面积,Real-time PCR检测下腔静脉组织中Atg5、LC3 mRNA表达;Westem-Blot检测下腔静脉组织中Atg5、LC3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共染明确平滑肌细胞中LC3表达。结果WT小鼠下腔静脉移植4周后出现管腔狭窄[(4.21±0.32)×104 μm2比(1.63±0.15)×104 μum2,P<0.05],Atg5[(0.51±0.17)×10-3比(1.49±0.08)×10-3]、LC3[(1.9±0.4)×10-2比(3.8±0.9)×10-2]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与WT小鼠相比,Atg5+/-小鼠下腔静脉移植4周后Atg5[(0.39±0.05)比(0.16±0.08)]、LC3[(2.17±0.46)比(0.78±0.19)]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均为P<0.05),平滑肌细胞中LC3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管腔狭窄明显减轻[(1.63±0.15)×104 μm2比(2.96±0.12)×104 μm2,P<0.05]。结论Atg5下调抑制小鼠下腔静脉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狭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并为其临床检测、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52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2只眼)为研究组,对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等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记录其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对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选取5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相关检查后,排除眼部相关疾病。结果经过相关检查后,研究组52例患者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其多普勒彩超结果显示,患者患侧与健侧劲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差异不明显(P>0.05);其IMT值较之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其PSV与EDV值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狭窄,因此检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对于诊断与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有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单侧开胸选择性肺静脉部分环缩建立改良肺静脉狭窄幼猪模型,探究肺静脉狭窄后血流动力学、上游肺静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氯沙坦干预效果。方法将19头幼猪按随机数表法分3组,假手术组7只、环缩组6只、氯沙坦组6只。经左侧肋间开胸,以1倍于肺静脉周长的Goretex血管条环缩左上肺静脉及双侧下肺静脉共干,治疗组术后第2天予氯沙坦[1 mg/(kg·d)]。8周后,获取血流动力学数据及组织标本。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马松染色及荧光染色。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结果环缩组血流速度、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压/主动脉压比值均高于假手术组[(209.33±17.44) cm/s比(54.13±13.22) cm/s、(29.0±4.7) mmHg比(14.0±1.3) mmHg、0.43±0.09比0.21±0.04,t=10.030、8.143、5.85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氯沙坦组三者均高于假手术组[(163.00±14.70) cm/s比(54.13±13.22) cm/s、(20.1±6.2) mmHg比(14.0±1.3) mmHg、0.30±0.07比0.21±0.04,t=7.789、2.556、2.90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氯沙坦组三者均低于环缩组[(163.00±14.70) cm/s比(209.33±17.44) cm/s、(20.1±6.2) mmHg比(29.0±4.7) mmHg、0.30±0.07比0.48±0.09,t=2.873、2.802、2.73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环缩后肺静脉上游组织内膜增生、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低于假手术组,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氯沙坦治疗后内膜增生程度及标志物表达改善,但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改良幼猪肺静脉狭窄模型可作为研究肺静脉狭窄相关分子机制的模型,氯沙坦能改善肺静脉狭窄病理变化,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介入治疗后护理对策。方法:择取2021年1月-12月我院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介入患者80例,并予以不同的护理手段。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不同的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血流量、静脉压以及穿刺点止血时间。结果:经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专职化基础护理、深入化病房管理、人性化服务态度、持久化健康宣教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流量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静脉压、穿刺点止血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介入治疗后应用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血流量,增加穿刺点止血时间,改善患者静脉压,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Syndrome,NCS)的手术方式.方法NCS患者11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严重的精索静脉淤血曲张,彩色超声及CT示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汇合处角度变小,左肾静脉(leftrenalvein,LRV)变细,行左精索静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与髂外静脉吻合术.结果术后3月复查见精液质量大大提高,蛋白尿症状消失,彩超回报新建静脉循环血流畅通.讨论NCS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应将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合起来共同决定手术指征,精索静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与髂外静脉吻合术是治疗NCS的方法之一,应排除禁忌症,选择合适病例,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观察.关键词胡桃夹综合征,精索静脉髂外静脉吻合术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operationmethodofNutcrackerSyndrome.Method11patientswithNCS,ProteinuriaandseveretesticularveinisthemaGjorclinlcalsymptoms,DopplercolorultrasoundandCTshowedthattheanglebetweentheabdominalaortaandthesuperiormesentericarterybecomessmall,leftrenalveinthinning.Theoperationmethodisprickingthefarheartsideofleftvein,fittingtheoppositesideandvenailiacatogether.ResultthreemonthsaftersurGgery,spermqualityisbetter,Proteinuriadisappeared,colorDopplerultrasoundshowedthatthenewcircularweresmooth.DiscussiontheclinicalsymptomofNCSiscomplex,combinationofsymptomsandauxiliaryexaminationtodetermineindicateonsforsurgery,prickingthefarheartsideofleftvein,fittingtheoppositesideandveKneayiliwaocradstogetherisoneofthemethodstotreatmentNCS,choosethegoodindicateon,longtermefficacyneedsfurtherobservation.nutcrackersyndrome;fittingbetweenspermatidccordveinandexternalvein中图分类号R69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671-01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髂静脉球囊扩张治疗对C3以上的浅静脉曲张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C3以上浅静脉曲张患者568例,按治疗方式分为介入球囊扩张组、弹力袜治疗组和剥脱手术组,使用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评价患者疗效。结果介入球囊扩张组47例,有效40例,无效7例;弹力袜治疗组82例,有效39例,无效43例;剥脱手术组439例,有效280例,无效159例。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球囊扩张组症状改善程度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髂静脉可以更好地改善部分C3以上浅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总动脉瘤腔内治疗过程中利用髂动脉分支支架(IBD)保留髂内动脉的临床结果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使用IBD技术重建髂内动脉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14例患者中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4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总动脉瘤和髂内动脉瘤2例,孤立性髂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夹层合并髂动脉瘤1例。髂总动脉瘤直径为(32.10±9.05)mm。结果植入自制 IBD 和临床试验支架各 7 例。技术成功率为92.9%(13/14)。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范围1~42个月)。随访期内1例因髂总动脉瘤破裂而死亡,其余病例植入的IBD支架均通畅,瘤体无扩张。结论IBD是髂动脉瘤腔内治疗中保留髂内动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1例接受腔内治疗的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单纯球囊扩张组(20例)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组(21例)。两组均获30个月以上随访。两组12个月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比4.8%,P>0.05)。但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组术后30个月内复发率(60.0%比19.0%)、术后30个月内无复发时间中位数(19.5个月比30.0个月)均优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腔内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疗效良好,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的中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球囊扩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