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统计并分析血站血液非检测因素报废情况。方法:以2020~2021年血站按规定采集、制备、储放及输送的血液为研究总体,期间标识、隔离及记录报废血液情况,统计非检测因素血液报废情况及报废原因并进行分析,且对报废原因采取相应对策。结果:除全血报废率、红细胞报废率外,2021年总报废率、血浆报废率低于202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破袋渗血、血浆颜色异常、非标量血液、凝块、其他原因外,2021年脂肪血报废率低于202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20~2021年存在一定非检测因素报废情况,需根据报废原因制定相应对策用以保障血液资源充分利用。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血液报废原因,寻求减少血液浪费的措施,以求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方法:对2007—2009年武汉地区无偿献全血血液报废进行百分率、χ2检验分析,判断影响血液报废的因素。结果:通过统计分析,红细胞类经实验室检测5项指标不合格报废率平均为3.41%,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报废占到2.22%,是导致血液报废首要原因,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导致血液报废。另外,非传染性原因的报废以脂肪血浆、絮状物和采血不足量为主。结论:献血宣传、献血前的咨询和初筛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的重要措施,应该继续保持和加强;同时,应继续培育固定献血者队伍,提升血液安全水平,减少血液报废,让宝贵的血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非检测因素所致血液报废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从而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 2016年 ~2018年我市中心血站非检测因素所致血液报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 2016年 ~2018年血液报废量共计 22607.70U,其中脂肪浆为 15947.00U( 70.54%),过期为 2971.50U( 13.14%),血浆颜色异常为 1799.50U( 7.96%),制备破损为 318.00U( 1.41%),絮状物为 70.75U( 0.31%),渗漏为 183.00U( 0.81%),非标量为 278.20U( 1.23%),质控抽检为 940.00U( 4.16%),其它因素为 99.75U( 0.44%),质控抽检、其它原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脂肪浆、过期、血浆颜色异常、制备破损、渗漏、絮状物、非标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为减少血液报废,血站应不断规范采供血各项操作,完善血站质量管理措施,提升血液有效利用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站在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总结预防对策。方法择取血站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期间采集的1000袋血液样本,观察成分制备时血液报废率及发生原因;择取血站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采集的1000袋血液样本,采取预防对策,同样观察成分制备时血液报废率。对比预防对策采用前后血液报废率所发生的变化。结果采取对策前,共有60袋血液样本报废,血液报废率为6%,其发生原因分布为脂肪血54例(90%),离心操作时血袋破裂2例(3.33%),血液颜色异常2例(3.33%),热合不严1例(1.67%),血量不足1例(1.67%)。采取对策后,仅有10袋血液样本报废,血液报废率为1%,下降幅度明显,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血、离心袋破、血液颜色异常、热合不严、血量不足是造成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血站在进行成分制备时应采取针对性策略进行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献血者献血前使用干化学法快速初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对血液报废率的影响。方法比较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献血前未进行快速初筛ALT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献血前使用干化学法快速初筛ALT,因单项ALT不合格的血液报废率的差异性。结果在献血前使用干化学法进行ALT初筛后,单项ALT不合格的血液报废率显著降低。结论献血前对献血者初筛ALT能有效的排除因复检ALT不合格而导致的血液报废,最大限度保留献血者,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成本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