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引导的健康教育宣教对长期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长期鼻饲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研究组采用思维导图引导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干预4个月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肺功能及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吸入性肺炎[15.00%(6/40)]、胃肠道并发症[25.00%(10/40)]、机械并发症[10.00%(4/40)]及代谢并发症[20.00%(8/40)]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5.00%(14/40)、47.50%(19/40)、27.50%(11/40)、37.5%(15/40)](χ2=4.27、4.38、4.02、5.40,均P < 0.05);研究组血清总蛋白(TP)[(67.86±10.13)g/L]、血红蛋白(HGB)[(119.21±16.48)g/L]、白蛋白(ALB)[(39.68±5.71)g/L]、淋巴细胞数(TLC)[(2.29±0.48)×109/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3.05±10.72)g/L、(110.94±16.73)g/L、(36.15±6.20)g/L、(2.03±0.42)×109/L](t=2.06、2.23、2.65、2.578,均P < 0.05);研究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2.72±0.45)L]、用力肺活量(FVC)[(3.17±0.73)L]、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70.69±6.53)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9±0.38)L、(2.85±0.64)L、(65.78±6.47)L](t=2.47、2.08、3.38,均P < 0.05)。结论思维导图引导的健康教育能够明显降低长期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该研究设计思维导图应用于长期鼻饲患者的健康教育,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02年4月至2022年4月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4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1例;年龄19~80岁,平均45.6岁;患者病程8个月至33年。其中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24例,神经源性尿失禁9例,前列腺术后尿失禁13例。术前每日尿垫使用量(3.5±1.0)片,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视觉模拟症状(VAS)评分(7.1±1.2)分。46例均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其中20例植入术前行药物治疗或尿路相关手术(口服抗胆碱能药物5例,尿道狭窄切开术2例,括约肌切开术3例,尿道扩张术5例,尿道结石碎石术1例,肠道膀胱扩大术4例)。45例男性中25例经会阴入路,20例经阴囊入路;1例女性采用经腹入路。根据术中测量球部尿道周径选择袖套,其中男性16例袖套周径为4.5 cm,29例为4.0 cm;1例女性患者袖套周径为8 cm。随访手术长期疗效,观察患者术后控尿情况(社交控尿定义为每日使用尿垫≤1片,完全干燥定义为无需使用尿垫),装置使用状态及并发症。对比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9年,平均7.1年。截至末次随访,32例(69.6%)仍正常使用初次安装的括约肌装置,3例(6.5%)行1次修复手术植入新装置后可维持控尿,11例(23.9%)因术后并发症取出装置。术后35例(76.1%)达到社交控尿,其中16例(34.8%)达到完全干燥。术后患者尿垫使用量为(1.2±0.6)片/日,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01);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VAS评分为(2.6±1.9)分,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6%(15/46),其中感染4例,局部侵蚀5例,机械故障3例,排尿困难2例,尿道萎缩1例。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神经源性尿失禁、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术后社交控尿率[75.0%(18/24)与66.7%(6/9)与84.6%(11/13)]、并发症发生率[37.5%(9/24)与33.3%(3/9)与23.1%(3/13)]及装置修复手术率[37.5%(9/24)与33.3%(3/9)与15.4%(2/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会阴入路患者与经阴囊入路患者,术后完全干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8/25)与40%(8/20), P=0.76],术后装置使用无故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5/25)与80%(16/20),P=0.20]。袖套周径为4.5cm与4.0cm患者的术后社交控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12/16)与65.5%(19/29),P=0.74]。结论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为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治疗方式。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术后控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长期机械通气(PMV)患儿撤机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力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12例符合PMV并应用NAVA(包括有创、无创NAVA)进行撤机管理的患儿资料。记录患儿主要诊断、病原学、氧合指数(OI)、小儿危重症评分(PICS)、机械通气治疗情况、呼吸力学指标、PICU住院时间及预后,评估过渡到NAVA后的相关并发症。NAVA通气前后呼吸力学参数和血气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2例患儿中11例有基础疾病,早产儿合并慢性肺部疾病8例,其中Wilson-Mikity综合征2例;先天性脐膨出1例;Prader-Willi综合征(PWS)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例。8例患儿主要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总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2.0(25.0,39.0) d和39.5(29.5,48.5) d;有创NAVA和无创NAVA通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5(3.8,6.3) d和7.0(5.0,9.5) d。撤机成功率100%,出院生存率100%。患儿均无与NAVA通气相关的并发症。NAVA通气6 h后,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相比,呼吸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均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43.50(41.75,46.00) mmHg比48.50(45.25,56.00) mmHg,1 mmHg=0.133 kPa](Z=-2.253,P=0.024);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68.00(65.00,72.25) mmHg比62.00(59.00,64.75) mmHg](Z=-2.733,P=0.006);OI明显下降[3.70(3.38,5.60)比5.90(4.58,7.08)](Z=-2.272,P=0.023)。结论采用NAVA模式对PMV患儿进行撤机管理,安全可靠、撤机成功率高;与SIMV模式相比,NAVA模式可明显改善通气和OI,尤其是慢性肺部疾病或撤机失败的PMV婴幼儿,推荐应用NAVA模式撤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的护理体会。方法:本文基于2020.5-2021.5对我院收治的ICU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进行选取(80例),按照投掷硬币法分为2组(各40例),其中40例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40例设为观察组,实施早期系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ICU(重症监护室)长期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便秘发生危险因素。方法:ICU长期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取样98例,均为我院2018.02-2021.02期间收治,分为便秘组(n=43)和非便秘组(n=55),收集一般资料,分析患者便秘发生危险因素。结果:在非便秘组与便秘组患者单因素分析中,鼻饲喂养速度、鼻饲每天喂养量、鼻饲液种类、口服钾剂、应用镇静剂、应用抗生素、年龄比较差异明显,P<0.05。多因素分析中,鼻饲喂养速度、每天鼻饲喂养量、鼻饲液种类、应用镇静剂、年龄是影响患者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中,鼻饲喂养速度、每天鼻饲喂养量、鼻饲液种类、应用镇静剂、年龄均为影响患者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曲线型仰卧护理模式在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安徽宿州市中煤矿建总医院骨科三病区2021/2-2022/2收治的40例下肢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采用我院骨科常规护理+传统平卧位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曲线型仰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1)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远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18±1.97),短于对照组的(11.34±2.52)天,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85.00%,对照组仅为65.00%,差异显著(P<0.05)。结论:曲线型仰卧护理模式在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中的应用后,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较少、患者护理满意度增加,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实施早期综合护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在各项工作开展前,于2017年06月至2020年05月时间段内,对长期卧床老年共计100例患者予以选取,随机做分组处理,对照组在此过程中,对所纳入的50例运用本科室日常工作中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过程中,对所纳入的50例运用早期综合护理,就各项护理措施开展前后,两组所呈现出的护理满意度评估值、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评估值、凝血功能评估值展开细致观测,并对比。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评估结果4.00%相较对照组评估结果22.00%居更低水平,P<0.05。相较对照组所纳入患者评定出的满意度值,观察组评估值居更高水平,P<0.05。观察组凝血功能评估值相较对照组评估值更具优势,P<0.05。结论:在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通过予以早期康复护理方法,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风险性降低,凝血功能明显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水平。
简介:【摘要】 我院是属于地级精神专科医院,随着我国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形成,我院一直以“686”为抓手,既开展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治疗,又开展对大众的精神健康教育,以探索医院社区一体化的全程服务模式为目标。尽管社区管理模式在一步步更新、改进,精神卫生对社区的经费投入越来越多,但因为精神障碍的复杂性、社区人力不足、家庭对社区信息管理的戒备等因素,导致我市社区分担精神卫生压力有限,我市对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仍是长期住院模式。长期封闭住院,与世隔绝,既加重了精神的衰退,也恶化了躯体状态,不利于患者走向康复,回归社会。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间越长,越要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在于加强患者与现实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使其身心功能经历多方面训练和实践。本文籍此提出精神障碍患者长期住院的原因及存在问题,探讨社会关注、康复治疗等解决手段,希望能对精神障碍的管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