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分析了中国华南地区福州、广州、海口、南宁等地196l~1990年太阳直接辐射总量、日照时数、总云量、大气能见度和地面水汽压等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反演了该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值。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华南地区太阳直接辐射总量和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与60年代相比,80年代各站太阳直接辐射总量的年平均值均下降20%以上,其中广州下降29.2%;日照时数,广州减少了1.1h,福州1h,南宁0.9h,海口0.5h。分析发现,造成下降的原因不是由于云量或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地面能见度的明显减小和大气气溶胶的增加。4站中,14时地面能见度均以夏季最好,最高值出现在7月;而地面能见度最差的季节海口、南宁两站在冬季,福州和广州两站在春季3、4月份。相比较而言,海口能见度最好,福州和南宁次之,广州最差。4站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值的大小、年及季节变化与地面能见度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不尽一致,因此,在研究气溶胶的辐射和气候效应时必须合理地考虑中高层大气气溶胶的分布。
简介: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给出内蒙古自治区太阳总辐射最佳计算公式。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及周边地区24个太阳辐射观测站历年各月的总辐射和日照百分率,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公式中的经验系数,并在分区基础上通过内插将日、b系数推广到内蒙古自治区108个气象站点上,从而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太阳总辐射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显著,而且不同区域的减小速率差异明显。年变化则表现为单峰型变化趋势,以5月辐射量最大,6月和7月次之,12月最小。全年和各月总辐射的空间分布形态一致,总的分布趋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增。全区年总辐射为4633---6616MJ·m-2之间,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均在丰富级别以上,而且大部分地区属于资源最丰富区和很丰富区,太阳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简介:基于北京市海坨山赛区4个自动气象站2014、2015年冬半年地面风场资料,分析第24届冬奥会海坨山赛区冬季地面风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站冬季地面风场具有明显的风向取向以及风速值分布区间特征,其中海拔较高的A1492站风向呈明显的西西南至西北4个方位取向,10.0m·s~(-1)以上风速的发生频率约为49.1%,月平均风速均〉10.0m·s~(-1);(2)各站月平均风速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A1489、A1490和A1491站风速最小值均出现在11月,A1492站最小值出现在3月;(3)各站日逐小时平均风速呈典型的日变化特征,08:00—16:00风速逐渐增大、16:00—18:00缓慢减小。
简介:利用1964-1993年NCEP/NCAR再分析风应力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14层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OGCM),对热带太平洋与E1Nin^~o有关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与Nin^~o3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年际变化关系,发现在E1Nin^~o事件之前,暖池的次表层海温都有明显正异常出现,它的东传导致了E1Nin^~o的发生,并且SOTA的传播随纬度变化,沿赤道东传,在赤道外西传。然后,选取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最强的E1Nin^~o事件讨论了引起这种机制的可能原因——西风异常的作用。最后,对1964-1993所有的E1Nin^~o年的风场、次表层海温和海表温度的异常进行了综合分析。
简介:利用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AR4)的15个耦合气候模式在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对我国夏季降水及相关大气环流场的未来时空变化特征与模式之间的不确定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夏季降水表现出较强的局地特征。其中,我国东部和高原地区的降水在21世纪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且这种趋势随着变暖的加剧而增强,同时模式模拟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也更好,表明这一结果的可信度较高。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新疆南部地区表现为持续的降水减少趋势,而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则呈现出先减少(21世纪初)后增加的特征,不同模式对降水这些局地特征的模拟也都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其他地区夏季降水在21世纪的变化不大,同时模式模拟的一致性也较差。多模式模拟的我国未来百年夏季降水的这些变化特征在温室气体高、中、低不同排放情景下基本一致,A2情景预估结果变化最大,AIB次之,B1相对最小。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场的预估结果显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大部分模式的模拟结果都表明,东亚夏季风环流有所增强,从而使得由低纬度大洋和南海地区向我国大陆的水汽输送增加,造成该地区大气含水量的增多,从而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增加提供有利条件。此外,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其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也明显增大。这些环流场及其不确定性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夏季降水未来变化预估结果的可信度。
简介:利用1961—2013年4—5月辽宁省52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对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61—2013年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为4月17日至5月3日,平均出现日期为4月22日,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的平均日期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推后。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是影响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的主要环流系统,受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阻挡,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在对流层低层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激发了辽宁省北部地区的一个气旋式环流,水汽从孟加拉湾地区经中国中东部地区输送至辽宁地区,为辽宁地区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