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真实记录 可贵探索──评《吴仁宝评传》孙宅巍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冯治撰著《吴仁宝评传》(以下简称《吴传》)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前,我们已经读到过冯治同志所写《史来贺评传》、《果都春秋》两反映农民代表和农村风貌著作。吴仁宝是全国著名...

  • 标签: 吴仁宝 共同富裕 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城市化 中国农村 华西村
  • 简介:<正>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兼并竞争。齐国作为一个受分封东方大国,在此时期曾充分显示出繁荣强盛国势,并且称霸于一时。齐国强盛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决不可忽视,这就是在攻伐

  • 标签: 齐国 武技 管子 管仲 孟尝君 齐人
  • 简介:《易经》和《易传》是《周易》中不同两个部分。《易经》产生,与上古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密切相关,是当时天与人、因与果、天命不易与靡常冲突融合产物。《易经》中最具特色是辩证变易观。《易传》实现了由《易经》卜筮向义理转化,“太和”是其人文精神精髓。《周易》智慧对中西方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周易 卜筮 义理易 变易观 太和
  • 简介:行动者做他所做理由是什么?这样理由是行动者实际上据以作出某个行动理由,即驱动性理由,以下简称行动理由。自戴维森以来流行看法是,行动理由是作为行动者心理状态欲念和信念。这个观点又被称作心理主义。

  • 标签: 行动者 心理状态 心理主义 驱动性 戴维森 信念
  • 简介:<正>齐国始祖是吕望。吕望在翦商定周中立下赫赫战功,因而于西周初以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当时东方,小国林立,齐国始封之地只有方圆百里。此后数百年间,齐国由小到大,到齐宣王时代,“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两千里”。(《战国策·齐策》)一跃而成为东方大国。齐国得以富强

  • 标签: 渔业生产 齐国 渔业区 营丘 淡水渔业 发展
  • 简介:<正>我认为程颐思想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思想形成。他《易传》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易经》标准本。下面简要说明他世界观和(《易传》关系。为什么要研究《易经》呢?程颐认为它是一本纯粹谈“理”书。《易》在它卦爻辞中明确地表达了“理”、而其它著作则只是将“理”含蓄隐藏在历史事例或其它事例中。

  • 标签: 易传 程颐 封建社会末期 易经 思想影响 世界观
  • 简介:齐国盐业吕世忠研究齐国史,盐业是一项非常重要内容,然而以往论者较少。现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请学界同仁指正。一、西周时期齐国盐业齐地在夏、商二代属青州。《史记·夏本纪》称:“海岱维青州,夷既略,潍、淄其道。……厥贡盐纟希,海物维错。”明文规定...

  • 标签: 齐国 战国时期 盐业生产 春秋时期 姜太公 胶东半岛
  • 简介:<正>中国哲学是关于人学问,即人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学说,在这样一种学说中,心灵境界说或精神境界说是最有特色、最值得重视部分。这一点,在儒学开创者孔子学说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人们经常说,孔子是一位政治伦理说教者,孔子学说是政治伦理型哲学,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真正说来,孔子学说所涉及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

  • 标签: 精神境界 孔子 基本精神 境界说 政治伦理 儒学
  • 简介:正义究竟是一个伦理概念还是一个法权概念,这取决于人们判断该概念视角。对于我们来说,作为方法论唯物史观总体观,对于正义概念及其具体材料阐释积极意义在于,揭露德性失败和世界历史进程胜利之最为极端矛盾。

  • 标签: 正义概念 伦理 马克思 批判 世界历史进程 唯物史观
  • 简介:自施莱尔马赫奠定现代诠释学以来,经过了一个多世纪发展,已发展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突破语言界线,延伸到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中国哲学领域.一批海外华裔学者率先对此作出了回应,而美国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建立"创造诠释学"尤为引人注目.它虽发端于释老之学,然又融会了西方哲学诠释方法论,在诠释学方法规则制定上具有独特建树.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融合中、西思想诠释学形态.其宗旨是构建一个诠释方法论规则体系,以现代化地重建传统哲学.

  • 标签: 诠释学 施莱尔马赫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传统哲学 诠释方法
  • 简介:本文根据郭店楚墓年代,利用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篇中出现“性命”以及传世文献材料,指出刘笑敢先生以“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复合词”判定《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说,存在问题。因而以刘先生之说根据种种关于《易传》年代结论均不可靠。

  • 标签: 郭店简 唐虞之道 性命 易传
  • 简介:《周易》体现是周代哲学意识,它基本精神方向是以人承天,强调实在本身未完成性以及人对于实在参与性.《周易》对于实在理解完全建立在阴阳观念上.阴阳在《周易》主要不是两种气体,而是隐显或幽明.在《周易》体系中,阴阳构成了实在根本特征,以阴阳中心世界观具有不可测度、未决定性特征,实在显现总是具有新奇面相,不断自我更新是实在本性;而且,实在显现具有时间性特点.《周易》对于实在理解不是建立在主体—客体模式上,而是以人与实在交互参与、彼此渗透基础,实在通过人参与而成为实在,人也通过参与实在而将自身提升到人性水平,随时智慧正是人参与实在基本途径。

  • 标签: 周易 阴阳 实在
  • 简介:“神明”是《易传》关键概念之一,亦在先秦两汉思想范畴中被广泛使用。各家“神明”概念都与“天地”有关,并涉及天地自然造化之过程,古代“神明”不是作为某种祭祀对象而存在,也不表示神祗和鬼神意义。笔者搜集归纳有关先秦两汉“神明”之资料,发现“神明”一词之用意牵涉天地万物之“德”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死生运行皆源自“德”,皆由神明之安排,但“神明”并不具备造物主身份,而是天地合德概念。“神明之德”被视为万物造化原因,若以两个字来表达“神明”本质,则应是“生机”一词。郭店《太一》阐明了“神明”体现天地相辅,于是“神明”作用即是天地之间媒介、气化主宰者,故为“生机”。荀子“神明”观念,保留天地观出发点,但同时集中于微观宇宙——“人”核心概念。苟子对“神明”定义近于黄老学派,既将“神明”视为“道”唯一产物,又看作知“道”唯一依据。只是黄老学派以神明论及天地观,而苟子藉此来探讨儒家“君子养心”之议题。荀子之外,养生学派也将“心”视为“神明出”器官,然而养生学派观点是在表达“神明”是人中“生机”,而苟子藉此“神明”观,来探讨认识论伦理问题。苟子神明观,被宋明理学所继承。

  • 标签: 易学 荀子 天地 神明
  • 简介:在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古典学在传统解经学中打破了一个缺口,从这个口子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圣经批评学”和“人文学”源头活水。古典学是专门针对中世纪“学问”批判艺术,其创始人把古典文本作为榜样,改造中世纪逻辑、语法、修辞“三科”教育,开创了注释、整理古希腊和古典拉丁文本以及圣经希腊文本古典学研究。梅兰希顿古典人文主义不但深化了路德信仰主义,而且在路德宗神学院中确立了古典学基础地位,圣经批评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后三百年见证了圣经解释学从“低阶批评”到“高阶批评”发展过程。霍布斯和斯宾诺莎“旧约”历史批评奠定了理性主义基础和方法。而如果《圣经》历史记载皆与人们现实生活无关,只关乎信仰道德,那么完全可以把《圣经》作为文学来读。

  • 标签: 古典文本 解经学 传统 《圣经》 现代 古典人文主义
  • 简介: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意义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不再存在,代表阶级利益政党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选举机器。宏观意义上阶级对立让位于微观上人和人之间权力斗争。政治斗争不再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

  • 标签: 后现代政治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 社会状况 经济状况 资产阶级
  • 简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观场景下,转型时期中国司法正在形成一种新模式,其功能正从单纯解决纠纷走向基层社会提供规范供给,重构基层社会规则体系,强化基层社会制度正统性基础这一关键层面。这种新司法模式不仅要求将法官个性化办案经验体系化,以解决具体纠纷,而且要促使基层社会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相互尊重与合作,最终达成一种立基于多元规则相生共存之上规则共治。

  • 标签: 司法模式 规则治理 规则共生 规则共治
  • 简介:<正>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元素(原子)构成,元素又是由基本粒子(质子、电子)等构成。由于不同性质以及数量基本粒子,按照一定规律,组成不同结构,时时刻刻运动变化,从而生成纷纭多姿花花世界。《周易》有一个辩证符号系统,由相反相成两个被称为“爻”符号(“一”和“——”),组成反映客观现象四个“象”和八个“经卦”,再由此经卦两两相合,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用以表达先贤对世界认识,反映复杂多变自然和社会现象。创立爻、卦伏牺以至文王,未必知道世界是由基本粒子和元素构成,然而《周易》符号系统及其辩证演变规律,则是与客观世界基本粒子构成元素,元素构成不同物体及

  • 标签: 构成元素 周易 辩证思维 基本粒子 符号系统 原子核
  • 简介:“新民”,是儒家思想中固有的观念。从《尚书》到程朱思想,“新民”被古圣先贤反复讨论和提倡。而在近代,“新民”被梁启超再次提出,并成为席卷社会一股社会思潮。“新民”究竟具有怎样含义,使其跨越新旧不同时代而愈倡愈新?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传统“新民”之义与粱启超提出“新民”之义异同,从而去理解梁启超“新民”在新时代意义。

  • 标签: 新民 朱子 梁启超 国民
  • 简介:<正>甘泉学派系指以湛若水代表一派学者及其思想。他们上承陈献章之以“随处体认天理”宗旨,在明中晚期思想界、学术界,与王派心学并分秋色,有相当势力。《明儒学案》说:“王湛两家,各立宗旨。湛氏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其后源远流长,王氏之外,名湛氏学者,至今不绝,即未必仍其宗旨,而渊源不可没也。”(《明儒学案》卷三七)王、湛二人生在同时,互相切磋,过从甚密,彼此思想都十分熟悉。王守仁曾指出湛派思想与自己不同。“近时同志,莫不知以良知说,然亦未见有能实体认者,是以尚未免于疑惑。盖有谓良知不足以尽天下之理,而必假于穷索以增益之者,又以为徒致良知未必能合于天理,须以良知讲求其所谓天理者,而执之以为一定之则,然后可以率由而无弊,是其为

  • 标签: 湛若水 王守仁 理学思想 陈献章 致良知 心学
  • 简介:“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哲学内涵与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元”观。另一方面,老子与儒家孔子“无为”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道治”与“德治”截然分殊。

  • 标签: 无为 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