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背景下,过分强调犯罪记录的警示作用可能阻碍未成年犯罪人积极进行改造以重新回归社会,并会对其人格重塑和思想改造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除制度的有效运作不仅能够克服这些缺陷,而且能够切实保障未成年犯罪人受到社会的公正对待,符合现代刑事法治理念提倡的非刑罚化的价值追求和发展趋势。具体而言,通过批判继承国外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方案,应当从实体内容和程序构造两个方面改造并完善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除制度,并将裁量的立法模式纳入其规范构建之中。惟其如此,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除制度才能够真正贯彻宽严相济形势政策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以实现制度与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完美配合。
简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爆炸犯罪的手段、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给排爆工作人员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一般来说,当某一现场发现单一可疑爆炸装置时,处置工作并不是很复杂,排爆工作人员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排除它奇但是如果某一现场同时出现多个可疑爆炸装置时,处置工作就比较复杂,现场秩序的混乱、专业处置人员的缺乏、专业处置器材的缺少、各级领导的参与、可疑爆炸装置多而引起的恐慌,给现场处置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如2001年在齐齐哈尔市发生的一涉爆案件,在某一酒店内同时发现了六个可疑爆炸装置,专业处置人员就一个,专业处置的器材就一件防弹衣和一些简易的生活工具,各级领导都赶赴现场,
简介: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创设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秉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刑罚的功能目的、契合少年司法的发展趋势,有着独特的价值功能.但缘于立法建构的粗陋及法律语言的模糊,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适用困惑.梳理“上海模式”、“彭州模式”和“乐陵模式”,司法实践中,适用该制度时应从封存范围、封存主体、作出封存的时间、封存的方式、查询的主体与事由等方面作出可操作性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