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面临90年代的今天,从校的深入改革,开拓创新,进一步发挥大众谋介的教育传播功能来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校的两个喉舌作用,值得很好探讨。这里作者仅对高校内的校如何为读者的主体对象学生服务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问题的提出是由于作者最近对上海37家高校校(全市校共40余家)作了随机性的抽样查阅(查阅各校今年编辑出版的2、3期校)和统计,发觉一些编

  • 标签: 高校校报 校报编辑 大学生 版面安排 定位置 编辑部
  • 简介:上海大学校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不仅通过优秀的新闻、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教育,在学生记者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上也是将育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一、宽严相宜,精心挑选学生记者每年新生入学,校编辑部都要从中招收一批学生记者,以完成必要的吐故纳新。由于上海大学校编辑部是由原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的校编辑部合并组建而成的,传统上保留了三支学生记者队伍,而这三支队伍在招收新记者方面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原工大和科大在招收时强调一个“严”字:严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严格筛选,严格聘用,原科大甚至还要进行作文考试和通过辩论赛测

  • 标签: 学生记者 实践和思考 育人职能 队伍建设 记者队伍 校报编辑
  • 简介:《旁观者》由艾迪生和斯梯尔创办于18世纪初期,作为英国文学公共领域形成之际报纸期刊的典型代表,《旁观者》承担了改造英国社会道德观念的责任,并且创造出灵活的道德评论新形式。这些不仅与18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的道德诉求相协调,同时也对英国社会"绅士风度"等道德感的培养提供了一套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此同时,也体现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所应该有的时代精神和责任。

  • 标签: 《旁观者报》 艾迪生 斯梯尔 道德批判 公共领域
  • 简介:19世纪上半叶,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迫于汉语学习对于传教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系列汉语拼音化的尝试并在所创办的报刊中推广各种罗马化注音的汉语拼音,撰写文章来阐述其汉语拼音化方法及其对汉语学习的意义。以在华传教士为代表的外国人展开的汉语拼音化活动为后世尤其是20世纪前后国人的汉语拼音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汉语在国外的传播。通过分析《中国丛》有关传教士对汉语拼音化的建议、书评和方案,有助于厘清当时汉语拼音化活动的史实及其影响。

  • 标签: 19世纪上半叶 在华外国人 汉语拼音化 《中国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