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塔尔柯夫斯基是享誉世界影坛的前苏联电影导演.他一生共有影片七部.自六十年代第一部作品问世起,经历了曲折的人生和创作历程.其最后两部影片,摄于异国他乡.经岁月流逝和历史演变,塔氏的影坛声誉也由“出口转内销”,终于在改革之年的苏联和俄罗斯重受青睐.这位曾被视为异端而实质始终眷恋俄罗斯大地的爱国影人,是一位在电影创作上富于独创性并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家,被世界影坛尊为“银幕诗人”.笔者在塔氏母校、莫斯科全苏(俄)国立电影学院访学期间,有机会观赏了他的全部作品,深感他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给影坛添加了若干别具一格、富有魅力的上乘之作,而且为银幕造型采掘诗情积累了开启性的可贵经验.有感于国内尚较少对塔氏影片的系统研究,遂不揣浅陋,写下自己的初步心得,以求抛砖引玉.
简介:2000中国电影呈现出整体疲软和局部亢奋的状态,表面上看,不时有一些兴趣热点激起波澜,但艺术散化状态和文化潜流起伏构成的却是创作较为平淡的表现。随着世纪交替的到来,原本应当激动人心的影像世界平铺直叙,艺术话题被市场、进入WTO、降价风潮、评奖风波、贺岁片等所遮盖,电影的确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角色,但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传统却依旧潜流般绵延,探究世界末创作的走向和主题,应该会更好提示我们关注艺术的本质表现,并对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发展前景有启发意义。一、艺术表现探究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电影,在大半的时候是流连在艺术和商业的争斗中,也许东方传统无法像好莱坞那样缝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截然界限,商业与低谷的
简介:尽管新世纪来临之时我们没有陷入世纪末的忧虑和狂躁之中,尽管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期盼依旧殷切,但中国电影进入的2000年确是被困惑纠缠不休的一年,也是各种议论纷争而不休的一年,从创作到理论界,思考虽在,但疑惑丛生,电影艺术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前景何在?我们在世纪交替的转折口上难免喜忧参半,却还是放不下心怀高远的心思。因为2000又是中国电影潮流演变的关口,对它的回顾和对2000中国电影重要现象的探讨,也许对中国电影的未来不无裨益。一、大势:谷底还是高潮随着创作产量的低落和票房陷入前所未有的减少境地,中国电影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但也许应当说,产量和票房不是绝对的价值评判标准,那么,从发
简介:对于9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追求物质上的回报,追求生活的舒适享乐,仿佛已成为人生乐曲中的主要篇章,而那些在革命和建设年代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却像空中漂浮摇曳的彩球,与人们的视线日渐模糊日渐遥远。然而.即使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道德解体的年代里,仍有那么多有识之士在为民族信仰之塔的坍塌而悲痛,也在为重塑新的民族信仰之塔而努力。作为一位有责任、有良知的电影艺术家,北影青年导演陈国星继《孔繁森》、《黑眼睛》之后,又毅然决然地把摄影机对准了40年前新中国历史上那场神秘莫测,却又惊天动地的“核试验”,对于这部以1964年的“原爆”事件为题材的电影,被贯之以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
简介:我这里说的是一位电影史学界有名的学者,一位在电影战线上默默耕耘了大半辈子的史学家。从编纂新中国第一本《中国电影年鉴》开始至今,我们相识已近二十年了。虽然说他是学者,但我今天并不是要描述他在我国电影史学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是通过多年与他的相识和交往,从我个人的角度,展示这位学者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以及他给我本人工作和生活上带来的影响,他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作者之一,电影界里享有“活字典”之称的著名电影史学家———邢祖文。1999年6月上旬,我因上消化道出血被送进了医院。虽惊动了单位不少人,却也有惊无险。前来看望和问候的领导、同事和亲友使我心里得到很大的安慰,让我深切体味着人世间的亲情和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