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是否还记得那一个夏天的雨夜是否还记得那一场冬天的大雪窗前飞进过多少美丽的蝴蝶在那个多愁善感的季节你的吉他是否还吟唱着风花雪月发黄的照片记录着你我年少的羞怯那时我们盼望长大的感觉笑着挥挥手在秋天里告别
简介:《蕉窗夜雨》是广东汉乐的一首著名乐曲。有人认为它是汉乐自中原南迁广东后千百年来与当地的自然风土、语言文化和人情习俗密切融合的一个鲜明例证,但因传统久远,作者已无从查考了。《蕉窗夜雨》多以室内乐的小型演奏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通常以古筝为主奏乐器,配
简介:本文名词说明:和声共性手法时期:指大约自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西方音乐呈现共同和声风格的时期。主音上方小七度音:本文专把属和弦小三度音。导音:即属和弦大三度音。同时含有两种音阶七级音的属和弦:即同时含有大、小两个三音的属和弦。另:本文在阐明V17之前,仍用传统标记。
简介:本文以波兰音乐学家肖明斯基提出的声音主义技术层面为角度,分析了当代华人作曲家陈晓勇《看不见的风景》中具有声音主义特色的作曲技法,以检验声音主义在分析实践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大致介绍了声音主义的主要技术手段;第二部分从声音技术、形式问题、纵横结构和元素转型四方面总结了作品中颇具声音主义特性的作曲技法;第三部分探讨了声音主义分析手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简介:仪式体验在西方宗教人类学领域指涉了处于宗教仪式活动中的信仰者在其生理、心理、意识等层面的内在感受,作为一个揭示了宗教现象的本质且具有宗教局内观的理论术语,宗教仪式体验一直是西方仪式学研究所不能绕开的核心问题。在此前提下,普遍存在于仪式现象中的音声因与仪式效果同步同向于局内人感官接收的关系,注定了两者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借助局内人的自述并结合笔者的田野观察,文章尝试性地以常熟散居道执行的“做七”仪式分析为例,对仪式音声如何作用于局内人的仪式体验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简介:第三册第三册依然分为十个单元,在开头的"编者的话"里,编者分别向学习者和教师们提出了学习的要求,她提出:演奏者在学习中将身兼三个角色--演奏者、聆听者和评论者."演奏、聆听和评论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直到你最后满意为止".而老师们则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1.音阶与琶音;2.指法;3.踏板;4.节拍器;5.试奏;6.听觉测试等等.
简介:第二册第二册是第一册的继续,全书共分十章,每章都有一个鲜明的小标题,表示以一个特定的技巧课题为核心,然后通过学习一些练习曲或小乐曲来逐步掌握.不过,最能体现编者教学特色的是那些编排在课程中的基本练习,这些练习虽然篇幅短小,但因其形式活泼而显得趣味生动.它们不仅有具体的手指练习,还有图形分析和谱例说明等手段,解决问题时非常直观简便.这些基本练习不仅向学习者提供了解决困难的多种手段,也帮助老师们打开了教学思路.
简介:光,向来具有积极的力量。而白色,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大多数时候亦代表着正面的力量,它能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产生引导,让人向往和谐与善良,并引起诗意的情怀。把平常的玻璃杯放置在整齐铺开的白色棉布背景的正中央,借助同样具有朴素气质的棉布,给玻璃杯一个极致简洁的烘托,让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展现更本真的风貌,这是笔者对中国传统创作思路的一份尝试。
泡泡不见了
你听见了吗?!玉树
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
再见了,我的年轻岁月(外一首)
广东汉乐《蕉窗夜雨》浅析
V17,一个不见经传的和弦
以陈晓勇《看不见的风景》探析声音主义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听见“听不见”——关于仪式音声与仪式体验关系的一次分析实践
一位迟来的朋友 一扇知识的新窗——来自英国的教材《我和我的钢琴》、《钢琴课》(六)
一位迟来的朋友 一扇知识的新窗——来自英国的教材《我和我的钢琴》、《钢琴课》(四)
静穆的力量——论玻璃杯高光在素白色调画面中的中国诗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