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张之洞号“无竞居士”。他在为官处世的几十年间,一直遵循着“不争”原则,即: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之人争闲气。这不争是一个很脱俗的境界。凡有志之士,贤达之人,决不会与庸俗之人计较那蝇头小利,也不会与那些“无足观”的无聊文人们争虚...

  • 标签: 张之洞 民族大义 蝇头小利 文人 十年间 情智
  • 简介:浩瀚的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了一块面积不到4.2平方公里的小平原,她满怀豪气地把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等10个城市揽入怀中,创造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珠角”。同时,一直沉寂的长江经济角区在20年后的今天,又突然重新崛起,焕发生机。它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18%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那么,面对挑战,腹地中原河南将如何把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核心区域呢?

  • 标签: 经济总量规模 经济发展速度 城市群建设 经济竞争 国内生产总值 产业分工
  • 简介:文化史对于经历过“英雄时代”的梁漱溟而言,那些大刀阔斧,以开辟“真文明”之路为自身存在合法性的英雄,已证实了“英雄”这一概念的失当。人们可以猜想,他由此可能比我们早些意识到,这类“英雄”,获得的地位离“君主”、“皇帝”、“国王”已不远,因而,他对“英雄”这一概念,保持着高度警惕。梁漱溟《生活的说明》中蕴含的,乃为近世“生活的困境”。梁漱溟对于人生与人心之间关系的解释,有如近代西方改良主义社会理论,但在一个关键点上,这一解释具有某种“中国特色”:将人生视作人心,表达了其对“真文明”的追求,也暴露了其将人生视作与“此前的我”奋斗的“另类英雄论”。为了“真文明”,而与“此前的我”而非他人展开斗争,是一种梁漱溟式的非阶级斗争的“和平主义奋斗”。

  • 标签: 人生 杂谈 英雄时代 “英雄” “中国特色” 梁漱溟
  • 简介:奔赴线当年我才十多岁,朝气蓬勃,追求进步,亲历农村的落后和贫困,迫切希望改变。公社革委会动员青年修线,我便积极报了名,当年这简直近于参军,我感到十分光荣、兴奋。出发前一天,大队在一所小学教室开了欢送会,我的—个姐姐还赶到会场打发我一元钱。第二天,全公社的线民兵在本公社大塘学校操场集合,现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会后,我背上背包,带上妈妈给我准备的十个熟鸡蛋和统一发放的十个发饼,跟着大部队,唱着革命歌曲兴高采烈地向区革委会所在地石潭镇进发。步行二三十里后,于晚饭时赶到了区社(区供销社),十来个人一间办公室,打地铺。

  • 标签: 小学教室 统一发放 革命歌曲 公社 欢送会 供销社
  • 简介:中国使用年号作为纪年工具始于汉武,两千多年来相沿不绝.甚至影响及于周边诸国。自汉迄明,多为一帝多号,变易较繁。其一帝仅用一号,始于明太祖洪武。清沿明制,亦一帝一号。独清末帝——同治、光绪及宣统,曾有拟而不用年号。年号拟而不用,历史上仅唐有二例,即唐高宗之“通乾”与德宗之“元庆”。

  • 标签: 年号 清末 唐高宗 明太祖 洪武 德宗
  • 简介:柯劭忞《新元史》成书之后被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成为官方钦定的“二十五史”之一。时人李思纯在《元史学》中称《新元史》“兼具‘全部改造’与‘详备博洽’之二种长处,中国元史学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归流以成大海,集众士之积累以成高峰”1,对柯劭忞及其《新元史》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柯劭忞政治见解相反的章太炎,也评价《新元史》称:“柯书繁复,视旧史为优,列入正史可无愧色。”2柯劭忞还因《新元史》,

  • 标签: 新元史 元史学 柯劭 东京帝国大学 史料来源 经世大典
  • 简介:北宋在建国后的一百二十三年(960~1082)间,一直以司为中央财政管理机构。考虑到财政对于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础性作用,分析、厘清司组织人事架构、职能、地位的演变,对理解北宋财政、政治有较大意义。相比中书门下、枢密院等宰执部门,目前尚无以司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专门论文的数量也不多。

  • 标签: 北宋 述评 中央财政 基础性作用 管理机构 国家机器
  • 简介:4月3日,明市元区政府召开全区首轮志书编纂工作会议,部署首轮修志工作。元区委副书记张元江、明市方志委副主任陈盛美到会并讲话,各乡(镇)、街道,区直单位领导及编纂人员等100多人参加会议。

  • 标签: 三明市三元区 编纂工作 志书 修志工作 编纂人员 单位领导
  • 简介:四川省眉山市的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的老宅故居。一家父子,占据唐宋八大家席,全国唯一。特别是苏轼苏东坡,对中国文化影响之广大、之深远,为世人景仰,堪称千古文宗、

  • 标签: 三苏祠 眉山市 维修 钩沉 史实 灾后
  • 简介:2011年9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德阳农图志》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德阳农图志》编纂始于2010年3月,历时1年半完成;由卷首、概述、大事记、农业、农村、农民、附录七部分构成。采用述、记、图、表、录等体裁,以图、志为主,设中英文目录;成书约35万字近千幅图片。该志本着存史资政的原则,以图为主,图文结合,用直观、鲜活的图片和文字全面、客观、翔实地记述了2003年至2010年。农村改革发祥地德阳的“农”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奔向殷实小康生活的伟大历史进程;

  • 标签: 科学技术出版社 “三农”工作 德阳市 2010年 农村改革 农民收入
  • 简介:宋庆龄曾在1927年、1953年、1957年次到访苏联。这次访问宋庆龄都受到高规格的接待。1927年,她以孙中山遗孀、国民党左派领袖的身份到访,受到斯大林的接见;1953年,她以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到访,先后与朱可夫、斯大林会面;1957年,她与毛泽东一起率领中国党政代表访苏,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并出席了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这次访问给宋庆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许多美好的回忆,即便后来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宋庆龄始终对苏联保持着一份别样的情感。

  • 标签: 宋庆龄 苏联 1927年 中国代表团 国民党左派 党代表会议
  • 简介:1959年夏天的庐山会议,彭德怀受到毛泽东的错误批判,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首领,并被免去国防部部长职务。蒙冤的彭德怀在痛苦和屈辱中度过6年。1965年秋,毛泽东在中南海最后一次接见彭德怀,对其承认“真理也许在你那边”;“我过去反对彭德怀同志是积极的,现在要支持他也是衷心诚意的。”

  • 标签: 彭德怀 西南 右倾机会主义 1959年 庐山会议 毛泽东
  • 简介:明清时期科举题名文献数量众多,除了乡试录、会试录、登科录、题名碑等原始文献外,还有不少私家撰著的贡举志,如《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皇明元考》、《类姓登科考》、《增补贡举考略》、《国朝贡举年表》、《清秘述闻》等,皆负盛名。后者“既是古代的科举研究性著作,对现代‘科举学’而言,也具有科举文献的意义”。

  • 标签: 贡举 札记 文献数量 科举学 明清时期 原始文献
  • 简介: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是北京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宣南文化在北京历史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随着北京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宣南文化研究,更成为热点。宣南在历史上泛指宣武门外一带,现今的宣武区是宣南文化的发祥之地。在论及宣南文化同北京文化的关系时,形成种互相辅济的观点,即源头说、缩影说和精华说。说结合考察,可以窥见宣南文化的整体。

  • 标签: 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史 政治文化中心 宣武门 源头 独特
  • 简介:1933年5月22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诞生在闽侯县城门乡胪雷村(今属福州市)。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4月福州第一次沦陷之前,陈景润随同在闽侯县邮政局工作的父亲陈元俊来到元(现福建明市)。

  • 标签: 陈景润 三元 抗日战争时期 福州市 闽侯县 数学家
  • 简介:循礼门在与铁路有关的地名中.汉口老城堡的城门也是一个系列。除了前面说过的玉带门之外,尚有循礼门和大智门。这些自1864年便出现的城门,在城堡时期是进入汉口城的通道,在芦汉铁路修筑期间,城门所在地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与铁路垂直的交汇点,而循礼门和大智门更是成为铁路的站点,成为近代化的火车头进入汉口、进入武汉的必经通道。城堡时期,来来往往穿梭于城门间的只是少量的人和货.

  • 标签: 京汉铁路 地名 铁路修筑 城堡 汉口 交汇点
  • 简介: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上海的大买办虞洽卿亲自到南昌同蒋介石密谋,答应只要蒋介石反共灭共,到上海后,就借给他6000万元。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虞洽卿亲自守着一部电话机,直接指挥他的武装商团参与其中,而且还额外提供了200万元的经济援助。对于虞洽卿如此卖力的替蒋介石出力,一般认为这是由于阶级的利益而同蒋介石勾结起来,殊不知很久以前,虞洽卿和蒋介石就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1911年11月间,虞洽卿在沪军都督陈其美处第一次见到蒋介石。蒋介石给虞洽卿的印象是精神抖擞,虽略显得瘦,但却很精干,气质不凡,颇有军人风度。尽管双方来去匆匆,但虞洽卿却颇为欣赏蒋介石的韧劲和雄心壮志。1916

  • 标签: 蒋介石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陈其美 孙中山 交易所 经济人
  • 简介:晚明之际,政权更迭频仍,称王称帝者众。其中以“冲冠一怒为红颜”,叛明降清的吴桂,先为清军夺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受清封平西王;后为自身安危计,自立为“周”帝,举兵叛清。在当时的政治军事舞台上,掀起了多少血雨腥风:剿灭李自成农民军;摧毁晚明永历王朝;擒杀永历帝朱由榔……在明末清初的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迹印。

  • 标签: 吴三桂 云南 中国 清朝 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