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有数百处似长城非长城、用石块砌成的古代建筑遗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人认为这些遗迹是东周时期的楚国长城。于是,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至今仍被学术界所关注。由于发现之初,考古工作不深入,出土材料不丰富,关于这类遗迹的性质,一直争议较多,其中较主流的看法是这类遗存就是文献记载的“楚长城”,但也有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简介:1980年。丰宁文物管理所配合承德地区文管所长城调查组,在所长成常福同志的带领下进行了第一次调查。1985年至1986年,丰宁文管所又结合全国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对全县的古长城和金代界壕遗址,陆续进行了第二次实地调查。沿途聘请了长城保护员,建立保护组织,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开展对长城的保护与研究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简介:山海关是明代军防重镇,建国后山海关境内及周边地区相继出土了一批火炮、火铳等明代火器,其名称、形制不一,特点突出,功能明确,现均收藏在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一些在"长城历史·炮阵"陈列中展出。文章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火炮作简要介绍。
简介:2014年11月19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滦平县委、滦平县人民政府主办,河北省书法家协会、融合集团共同承办的"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展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申万胜,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曹建明,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刘金凯,滦平县政府县长崔瑞祥,滦平县人大主任吴畏,滦平县政协主席温志中,
简介:现有的夯土遗址雨蚀病害分类方式关注的是多次降雨后遗址破坏的静态结果,以识别病害、辨明病因为主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水土作用方式在夯土雨蚀病害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明确雨蚀病害的动态发育过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榆阳区明代夯土长城的雨蚀病害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综合考虑侵蚀模式、雨蚀动态响应过程和劣化程度三个方面提出雨蚀破坏模式,分别为干湿破坏、冲刷破坏和降雨导致的重力侵蚀三种,三种破坏模式的提出为研究夯土遗址雨蚀和降雨间的响应关系提供新思路。
简介:长城地带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刀子及其有关问题郑绍宗我国长城地带包括了今日的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东经宁夏回族自治州北部、陕北、晋北、冀北(旧热河、察哈尔),内蒙东部及辽宁西部地区。基本概括了我国万里长城所贯穿的六个省区。此地北临蒙古高原,阴山脉位河套以北,...
简介:长城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属于全人类的财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长城定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榆林明长城作为长城的一段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巨大的军事防卫、文化交流作用.在历史、考古、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军事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简介:大岭寨明长城左三窑的发现及其研究顾铁山迁西县坐落在河北省北部的燕山山地,境内有明代包砖长城171华里;有明代九边重镇的蓟镇府址;有保存完好的青山口水关;有喜峰口、铁门关等重要的长城关口。1991年5月,一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长城砖窑在这里的大岭寨村出...
简介: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不仅是自然环境演变的敏感地带,而且也是物质文化环境演变的活跃地带。这一地带环境演变有明显的区域分异,因此造成了考古学文化区系的地域分异。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大同─集宁─二连浩特一线,张家口─锡林浩特一线为界,可把这一地带划分为三大基本考古学文化区,各界线两则显示出过渡地带的考古学文化特征。
简介:
简介:1998年夏,我们拍摄黄河万家寨水库蓄水淹没区声像资料,曾由清水河县南境的老牛湾沿明长城东行60余里,到达内蒙古清水河县暖泉乡红门市堡,摄取了沿途部分长城、边保、墩台等.采访拍摄中,我们登山踄岭、寻踪探秘,访查到一些尚未见诸报导的明代长城遗迹,清水河县明代红门市堡暗道即其一例.
简介:2009年10月,甘肃省金塔县博物馆在金塔北山一带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段保存较为完好的汉长城、烽火台及城障遗址。该段长城位于大庄子乡北部的金塔北山南麓山脉之间,地势高低起伏较大,西部高、东部低,南部为洪积扇冲积平原及戈壁荒漠,北依北山山脉。该区域属于典型的内陆温带干旱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多风,昼夜温差大,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
简介:降雨是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明长城的主要破坏因素之一。调查中发现,降雨对遗址破坏严重。为了研究降雨对遗址的破坏,在对遗址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遗址特征与遗址区降雨特点,并参考土壤侵蚀学等方面理论,分析了降雨对遗址的破坏形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雨对遗址的破坏形式可分为直接破坏和间接破坏两大类。其中,主要破坏形式为冲沟侵蚀、片流面蚀和雨蚀剥离。影响因素包括降雨特点、遗址形态、土的性质、植物生长状况和地幔层等,不同破坏形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各有不同。本结果不仅丰富了降雨对土遗址破坏方面的研究,还为后续陕西榆阳区明长城保护加固措施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简介:2005年和2007年,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组成的中亚国际考古团在a·a·科瓦列夫和д·额尔德涅巴特尔的领导下对蒙古国南戈壁省的"成吉思汗边墙"进行了实地调查.
简介:本文通过对张家口地区的长城烽燧燃放点遗迹的实地调查,考证了明代烽燧"火池"、"烟皂"的存在及分布情况,结合古代烽燧制度、烽燧建筑形制、燃烽设施以及联墩的组成形式等方面的文献记载,对所谓的长城"五连墩""、七连墩"和"一烽五燧"是一种"独特的烽燧建筑制式"的观点提出质疑。
简介:一九六三年去兰州,路过呼市,曾在内蒙古大学做过一次报告。只记得所谈内容主要是:对内蒙古古文化的探索要分为东西两大部。这次在呼市举行的座谈会是1982年在河北蔚县、1983年在辽宁朝阳举行的同类性质的座谈会的继续。讨论课题是一致的。我报
简介:2004年8月26日至29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暨内蒙古长城地带考古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隆重举行.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王占、副主席盖
浅析鄂西北地区“楚长城”遗迹
河北丰宁境内的古长城和金代界壕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藏明代火炮
“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展开幕
榆阳区明长城典型遗址的雨蚀破坏模式分析
长城地带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刀子及其有关问题
陕西省榆阳区明长城主要病害及保护对策
大岭寨明长城左三窑的发现及其研究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
内蒙古草原民族与北方长城地带各民族的关系
清水河县明代红门市堡暗道为长城暗门考
金塔县新发现汉代长城及烽火台、城障遗址
降雨对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明长城破坏的初步分析
蒙古国南戈壁省西夏长城与汉受降城有关问题的再探讨
张家口长城烽燧燃放点调查研究——兼谈“五连墩”、“一烽五燧”的称谓失当
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工作的新进展——一九八四年八月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座谈会上的报告提纲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暨内蒙古长城地带考古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