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于2021年2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88名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平均分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4名。常规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研究组接受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比对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临床有效率93.2%(41/44)显著高于常规组81.8%(36/44),比对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心电图均有所改善,研究组改善情况较常规组更为理想。比对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有改善,其中研究组体力负荷时间、心肌缺血阈功率较常规组有明显增高,总缺血负荷较常规组有显著降低。比对差异明显(P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变异性心绞痛病人采用尼可地尔联合地尔硫卓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随机抽选我院2017.01-2019.12内收治的100例变异性心绞痛病人,并随机分为参照组(50例,常规尼可地尔治疗)和研究组(50例,尼可地尔+地尔硫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浮肿、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便秘)。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8%,明显高于参照组82%,且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明显高于参照组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变异性心绞痛病人采用尼可地尔和地尔硫卓联合治疗,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将接受 PICC 置管肿瘤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分析作为本研究中心,对其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与效果展开探讨。 方法:以 2018 年 6 月 -2020 年 2 月为本研究对象 纳选时 间,随机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种人数均为 51 例,分别施以常规护理及针对性护理干预,同时对诱发 PICC 置管并发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评价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干预组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 5.88 %( 3 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9.80 %( 5 例) ,数据经 SPASS22.0检验 p<0.05 ;手术操作不当、肿瘤恶化、药物因素及细菌感染均为导致 肿瘤患者 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 结论:肿瘤患者 PICC置管并发静脉血栓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可为患者施 以 针对性护理 ,可起到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临床推广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则本院于2021年8月~2022年8月收诊的88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护理方法)44例与观察组(延续性护理方法)44例,比较两组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GQOL-74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GQOL-74总评分为(93.86±5.15)分,高于对照组的(74.45±6.26)分,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55%vs.20.45%),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5.45%vs.79.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可提高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与生活质量,患者满意率较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归纳改良PICC置管方式在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遴选在本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180例患者视为样本(患者的收治时间范围: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按照置管方式的不同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置管方法,观察组采取改良后置管方法,对比2组PICC患者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22%,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结论:改良后PICC置管方法在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中的作用价值十分明显,有助于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作用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环形扩皮法对PICC置管患者减少穿刺处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15日至12月30日在该院肿瘤中心接受B超引导下结合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患者共 20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环形扩皮法,对照组采用扩皮刀纵向扩皮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穿刺点出血情况、疼痛程度评分、置管时间、送鞘成功率和淋巴漏发生率。结果:扩皮后即刻、置管后24h以及置管后7d,观察组穿刺点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一次送鞘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淋巴漏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PICC置管的患者,采用环形扩皮法的效果好,可减少穿刺处出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一次送鞘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在基层医院应用的可能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0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本院1099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按置管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观察三组方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99例患者,置管例次1241例,其中股静脉置管(GroupA)102例次,置管成功率100%;锁骨下静脉置管(GroupB)456例次,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成功率98.7%,颈内静脉插管(GroupC)683例次,置管成功率96.3%;股静脉置管留管时间1天-30天不等,平均3.10±1.56天;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留管时间3天至232天不等,平均46±15.66天。颈内深静脉置管留管时间1天至478天不等,平均50±14.53天。术后感染并发症,股静脉并发导管相关性感染1例,并发导管功能不全者达38例(37.25%);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并发导管相关性感染菌血症39例,发生率8.55%;导管功能不全者达28例(6.14%);颈内导管相关性感染菌血症52例,发生率7.61%;静脉置管并发功能不全30例(4.39%);结论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比颈内静脉置管操作更容易;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股静脉,不高于颈内静脉,在基层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应得到更多的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自我管理模式在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100例肿瘤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n=50)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n=50)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取自我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及出院后3个月时自我护理能力,焦虑情况及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自我护理技能(40.8±9.8)分、自护责任感(17.4±5.1)分、自我概念(18.8±3.5)分和健康知识水平(50.8±9.8)分等4个维度评分及总分(114.2±8.7)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29.7±5.6,13.4±4.3,15.7±3.5,40.4±9.6,96.7±7.5)分及对照组干预后(31.5±6.4,13.7±4.3,15.9±3.7,41.4±9.3,99.8±8.7)分,(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40.3±6.4)分明显低于干预前(47.5±7.6)分及对照组干预后(46.7±7.1)分,(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静脉炎(2.0%)及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6.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0%,20.0%),(P〈0.05)。结论自我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PICC置管肿瘤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缓解焦虑情绪并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