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量茶饮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从生物演化、传统应用以及现代研究等角度来探索茶饮(特别是别样茶)对防治慢性疾患的理论依据.氧化应激是导致人类衰老、产生慢性疾患的主要因素,而茶饮中普遍含有较高的多酚化合物则可抵抗或减轻这种氧化应激反应.这已在茶、水果或蔬菜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在实践中,某种特定茶饮往往会对某种或某几种慢性疾患产生较好的预防甚至治疗的作用,而对某些其他疾患作用不明显甚至有反作用.今后的研究应探索这方面存在的规律性.

  • 标签: 茶饮 别样茶 慢性疾患 氧化应激 理论依据
  • 简介:目的:以T淋巴细胞百分数为指标,探讨当归补血汤的有效部分.方法:用极性由小到大的四种有机溶剂依次萃取全方水煎液,所得各供试部分给血虚模型小鼠灌胃.结果:未发现某一供试部位对T淋巴细胞百分数恢复作用强度等同全方;各部分相互组合后作用增强,正丁醇部分与水层部分组合功能最强,与全方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全方有效物质基础主要存在正丁醇与水的极性区间.

  • 标签: 当归补血汤 补血功效 物质基础 血红蛋自
  • 简介:检索淡竹叶研究相关文献,对淡竹叶发挥清热、除烦、利尿药效作用及其物质基础方面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按照现代中药药理学关于中药清热、除烦、利尿作用的认识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对临床中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用药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为更深层次的药学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淡竹叶 清热 除烦 利尿 物质基础
  • 简介:目的:利用数量化理论方法筛选影响冬凌草Pb含量的关键因子,为冬凌草Pb污染水平预测及调控提供依据。方法:冬凌草Ph质量分数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生态环境因子为样地调查实测和收集产地环境监测资料相结合,采用数量化方法I拟合曲线分析。结果:经多因子筛选,确定影响冬凌草铅含量(Y)的贡献值最大的关键因子分别为:土壤Pb含量(X1),降水pH值(X6),污染源(X3),公路距离(X4)。结论:建立的冬凌草铅含量预测模型,可为冬凌草药源铅污染程度科学评估和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 标签: PB 冬凌草 数量化理论 预测模型 关键生态因子
  • 简介:结合本实验室近几年的研究实例。提出中药效应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的思路:即以中药的整体现和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特点为切入点,充分考虑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过程中的变化,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先进的分离分析手段,构建中药及其复方复杂体系的吸收、分布、与靶细胞结合、代谢和代谢组学的体内外研究技术平台,系统阐明中药发挥作用的体内效应成分(群),建立与临床药效相关的、体内真正起效的、符合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特点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构建符合用药实际的中药质量控制新体系。

  • 标签: 质量控制 效应物质基础 吸收和分布 靶细胞结合 体内过程 代谢组学
  • 简介:中药化学是中药学基础研究中的分支学科,主要对中草药(植物、矿物、动物药物)单味或复方进行提取、分离和成分测定,并对其中具有明确治疗作用的单一化学成分或多组化学成分做进一步研究.本文简要介绍和分析了中药化学的研究情况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生命科学部中医学和中药学学科近五年(1998~2002)间对中药化学研究项目的资助情况以及目前国内中药化学的研究概况.

  • 标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项目 评述 中药化学 分离 成分测定
  • 简介:目的:研究毫菊花硫磺熏蒸前后化学成分组成结构差异,并讨论硫磺熏蒸对亳菊花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硫磺熏蒸前后毫菊花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采用HPLC—DAD色谱法测定毫菊花中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和木犀草素在硫磺熏蒸前后的含量变化。ZORBAXSB-C18柱(150mm×4.6mm,5μm),甲醇(A)-0.3%磷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24nm(绿原酸)和348nm(木犀草素),柱温25℃。结果:经硫磺熏蒸过后的毫菊花中2、4、7、8、9、10号指纹峰所代表的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亳菊花经硫磺熏蒸过后,绿原酸含量平均值由(3.68±0.06)g·kg。增加为(4.91±0.01)g·kg^-1(P〈0.01),木犀草素含量平均值无显著变化。结论:亳菊花经过硫磺熏蒸后,亳菊花原有的化学成分组成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将影响到硫熏亳菊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对其临床使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亳菊花 硫磺熏蒸 绿原酸 木犀草素 化学成分组成结构差异
  • 简介:“著名古方生脉散的基础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首届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于2006年1月17日在北京颁奖。该项目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获资助的第一个中药复方课题,从1983年起,该项目先后获“六五”、“七五”、“九五”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基金、国家863重大专项基金等资助。研究人员历经20多年,对生脉散从文献、方源、组方药材的品种及炮制品、组方原理及配伍最佳比例、方中化学成分变化与药效关系、药理、毒理、质量控制方法学等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并以基础研究成果先后开发了3个新制剂。

  • 标签: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基础研究成果 科学技术 生脉散 首届 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