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肝脏三维容积超快速LAVA(LiverAcquisitionwithVolumeAcceleration,LAVA)序列对女性盆腔内血管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评估对盆腔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使用GE公司3.0超导磁共振对40例女性患者行盆腔动态增强检查并作成像质量评价。结果患者行盆腔动态增强效果满意,血管清晰,病灶明确。其中26例患者经手术证实病变与LAVA增强检查结果完全符合,15例患者与磁共振常规增强扫描诊断符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VA序列动态增强能良好地显示女性盆腔内各血管及其与盆腔病灶的关系,并且对临床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多序列磁共振技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4月到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各60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发病48小时内对其进行多序列磁共振扫描,对得到的图像后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在发病6小时内和(7~24)小时内DWⅠ图像中发现脑梗死病灶的概率均为100%,而T2WⅠ图像中发现脑梗死病灶的概率分别为33.3%和84.2%,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病灶直径超过15mm的患者明显多于直径小于15mm的。结论多序列磁共振技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在核磁共振(MRI)影像中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提高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确诊的准确率。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4月,于我院进行就诊的2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每位研究对象的核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患者半月板损伤处有46处,其中I级损伤6例,II级损伤12例,III级损伤28例,并经过手术及关节镜进行证实,MRI的诊断半月板损伤处44处,准确率为(44/46)95.65%。结论MRI影像学科显示不同损伤级别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提高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确诊率较为有效的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技术探讨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脑部微结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54例作为研究组,将研究组按照患者昏迷时间再分为>30d组和<30d组,同时选取在我院接收健康体检的人员54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研究。应用磁共振技术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脑干组织进行检查,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磁共振波普检测值(MRS)以及>30d组和<30d组MRS值。结果研究组MR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昏迷时间>30d组MRS值低于<30d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进行诊断过程当中应用利用磁共振技术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有效地分析研究患者脑部微结构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增强扫描对后颅凹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后颅凹占位性病变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其中星形细胞瘤8例,髓母细胞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转移瘤5例,脑膜瘤9例,脑脓肿2例,表皮样囊肿3例,蛛网膜囊肿4例。结果血管母细胞瘤呈大囊小结节型,壁结节显著均匀强化,囊壁、囊液不强化;髓母细胞瘤实质强化较明显,内部囊变区较小;星形细胞瘤可呈实质性或囊实性,强化表现复杂;转移瘤及脑脓肿强化表现相似,结合病史加以鉴别;脑膜瘤明显强化,并可显示“脑膜尾征”;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不强化。9例患者术后进行了11次复查,1例诊断肿瘤残留复发,8例可见不同程度的术后改变。结论MRI增强扫描能对大多数后颅凹占位性病变进行定性诊断,对临床治疗及术后随访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X或CT线检查为阴性的65例骨挫伤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分析。结论对于X或CT线检查为阴性的膝关节外伤且仍有临床症状病人中,磁共振成像中脂肪抑制序列对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有较高的敏感性,优于T1WI及T2WI,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上尿路梗阻的患者56例,对磁共振(MRU)、多排螺旋CT(MDCT)、静脉尿路造影(IVU)以及B超的诊断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比较发现,利用MRU对尿路肿瘤性病变、结核、炎性病变、泌尿系统畸形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IVU、B超诊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MDCT和MRU对肿瘤性病变以及结核的诊断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U对于泌尿系统畸形以及炎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显著高于MDCT,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尿路成像对于上尿路梗阻性定位准确,对于上尿路梗阻的病变以及病变的形态可以清晰显示,对于上尿路梗阻诊断准确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将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应用在腕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分析应用价值。方法此文研究分析的资料是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本院诊治的50例腕关节损伤患者,依据DR检查结果区分为无腕骨骨折组和腕骨骨折组,均开展多层螺旋CT检查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统计检查结果。结果腕骨骨折组中,多层螺旋CT检查的腕骨骨折数、移位碎骨片数、关节脱位数多于磁共振成像检查,软骨损伤数、隐匿性的骨折数、骨挫伤数少于磁共振成像检查;无腕骨骨折组中,多层螺旋CT检查的关节脱位数多于磁共振成像检查,软骨损伤数、隐匿性的骨折数、骨挫伤数少于磁共振成像检查。结论在腕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取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展示较优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在膝骨关节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回顾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诊治的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关节镜检查,实验组采用核磁共振扫描面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检出率及有效率。结果入选患者中12例副韧带损伤、断裂,18例半月板裂痕性损伤,13例骨挫伤,1例肌腱损伤,1例腘肌腱损伤,1例滑膜炎。实验组对于副韧带损伤、断裂、半月板裂痕性损伤以及骨挫伤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扫描诊断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确诊率,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磁共振影像与CT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影像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2年内收治的的15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患儿,对患儿采用MRI与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结果。结果相较于CT检查,MRI检查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率,能够更加明确的检出基底节区出血,对比两组情况观察组均较优。结论MRI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检出率较高,而对颅内出血检查的敏感性较低,采用MRI和CT联合检查,可提高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影像诊断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量磁共振动态增强(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DCE-MR)在星形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0名(其中男性32名,女性28名)怀疑颅内肿瘤的患者使用GESignaHDxT3.0T进行DCE-MR检查,对比剂使用钆双胺,剂量0.2ml/kg,注射流速3ml/s。所有患者的扫描原始图像均使用OK软件计算其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单位min-1)、速率常数(Kep,单位min-1)及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结果35名患者发现颅内有肿瘤,其中28名进行了手术并取病理活检,经病理确诊14例为星形细胞瘤,其中3例为Ⅰ级、4例为Ⅱ级,4例为Ⅲ级、3例为Ⅳ级,DCE-MR定量参数ktrans值、Kep值、Ve值在Ⅲ级与Ⅳ级的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均明显高于Ⅰ级与Ⅱ级的低级别星形细胞瘤(P<0.05);Ⅰ级与Ⅱ级,Ⅲ级与Ⅳ级星形细胞瘤之间Ktrans值、Ve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定量参数Ktrans值、Kep值Ve值可用于术前区分低级别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也可用于术后评估复发可能性,对于术前进行无创性评价肿瘤病理分级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成像在星形细胞瘤定性和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30例术后确诊为星形细胞瘤的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进行磁共振常规及波谱检查,对波谱代谢物Cho/NAA,NAA/Cr,Cho/Cr进行评估。结果术后病理结果证实30例星形细胞瘤中,低度恶性(WHOⅠ~Ⅱ级)13例,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WHOⅢ~Ⅳ级)17例。在几乎所有病例的波谱都可以发现不同程度NAA峰降低,Cho升高,Cr则比较稳定这一共同的图像特点,在两例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中可以发现Lip峰,而未见于低度恶性的星形细胞瘤中。Lip峰可以作为一个低度恶性与高度恶性区别的一种指标,在统计学上,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各级别星形细胞瘤间NAA/Cr无明显差别(P>0.05),Cho/NAA和Cho/Cr则具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1)。Cr峰作为波谱代谢物的内标,在高度恶性肿瘤中明显降低,可能也反映了肿瘤的恶性变化。结论认为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成像可以为星形细胞瘤的定性和分级提供可靠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MRI对40例颅脑疾病做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增强前后MR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增强扫描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肿瘤性病变中明显强化占81.3%(26/32),轻度强化占9.4%(3/32),无强化占9.4%(3/32)。非肿瘤性病变中轻度强化占25.0%(2/8),无强化占75.0%(6/8)。经卡方检验,肿瘤性病变强化明显,与非肿瘤性病变者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磁共振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的定性诊断,鉴别肿瘤有无术后复发或残留,显示肿瘤病灶大小、形态和数目,是MRI检查颅脑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核磁共振内标法定量分析丁二酰化天然多糖的羧基含量方法。方法基于天然多糖核磁共振氢谱主要集中在化学位移δ3~6ppm之间,而在低场δ7~10ppm范围内没有任何干扰,因此我们通过引入在低场δ7~10ppm有信号的吡啶为内标,以吡啶对位上H(δ8ppm)的积分面积为1,与丁二酰化天然多糖的丁二酰基的积分面积进行比较,计算出定量样品中丁二酰基的含量,进而推导出引入羧基含量。同时进行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测试该方法的实用性,并与气相色谱法进行对比。结果应用核磁共振内标法能够成功测出丁二酰化肝素和丁二酰化葡聚糖中引入羧基的含量。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稳定和灵敏的检出能力,与气相色谱法测定的结果基本相符,该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度高,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定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