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过程中存在着的安全隐患,探寻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的相应解决措施。方法通过分析与总结我院内科呼吸疾病部门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随机抽样的标准与原则,选取在2012年10月01日-2014年10月01日入住我院内科呼吸疾病部门的100例呼吸疾病患者作为临床实践研究对象,分析与研究护理安全隐患解决前后的各项指标参数。医疗卫生根据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然后详细的统计采用护理安全隐患措施前后的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以及康复状况等。结果医疗卫生部门经过长期的改进之后,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解决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呼吸系统疾病安全隐患。在安全隐患程度降低之后的护理质量远远高于采用应对工作之前的质量,并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恢复效果比较好。结论降低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安全隐患率能够极大的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医院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对加速器剂量监测系统检测分析。方法对ElektaSynergy直线加速器剂量检测系统基本构造进行分析。选取ElektaSynergy直线加速器于2016年1月至6月,100次剂量监测系统检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实际剂量对造成误差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比加速器校准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造成加速器剂量偏差的原因包括防漏射铅板的滑动、电离室击穿、加速管更换、均整位移出现偏移、调制器稳压器损坏,剂量偏低率依次为9.8%、7.6%、4.5%、7.6%、3.2%。当剂量偏差较大时,校准系数的变化值也较大。结论由于部分部件的老化以及不易被发现的设备问题,都会影响剂量检测系统的准确性,使得放射剂量与治疗方案不相符,影响放射治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闭环负反馈控制模式在术后管道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择取2018年3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完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管道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管道护理中开展闭环负反馈控制,比较两组患者管道滑脱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管道滑脱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13.04%,护理满意度95.65%高于对照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术后管道护理质量控制中开展闭环负反馈控制能够有效规避管道滑脱风险,促进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提升,因此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精神性狼疮疾病临床特征与救治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征与救治区别。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20例,其中10为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SLE与CNS感染合并发生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与同期治疗的病发NPSLE疾病的10例患者加以对比。结果SLE与CNS感染合并发生组激素在发病前1个月平均用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比率均高于NPSLE组;SLE与CNS感染合并发生组SLEDAI显示的活动性明显低于NPSLE组,出现CNS症状至到院就诊的时间明显晚于NPSLE,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LE与CNS感染合并发生组发热率90%,恶心呕吐率80%,头痛为100%;对照组分别为20%,40%,5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SLE与CNS感染合并发生组肾脏损伤为60%,NPSLE组为90%,前者低于后者(P<0.05)。而意识障碍、抽搐两组无明显差异,SLE与CNS感染组合并发生者分别为40%,30%,NPSLE组别分别50%,40%。脑脊液检查中,除氯化物两组比较无差异外,白蛋白水平、蛋白水平SLE与CNS感染合并发生组明显高于NPSLE组,糖显著低于NPSL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SLE与CNS感染合并发症的10例患者中,2例死亡。结论与中枢性NPSLE患者比较,SLE与CNS感染合并发生的患者在临床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需加强临床诊断中的病情评定及观察。患者狼疮性活动较低时,需减少免疫抑制剂及激素药物的应用剂量,以降低感染发生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寻找其可控制因素,探讨其控制措施,以降低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05年~2012年来我院围产保健门诊检查并分娩的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产妇157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新生儿体重为2500~3999g的产妇15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年龄、身高、孕早期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剖宫产率和发生羊水过多、过期妊娠、胎儿宫内窘迫等因素,寻找可控制的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因素。结果两组产妇的年龄、身高、孕早期BMI、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剖宫产率和发生羊水过多、过期妊娠、胎儿宫内窘迫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产妇的早孕期BMI、孕期增重、分娩孕周等为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可控制因素。结论若控制产妇孕前体重并适时怀孕、控制产妇孕期体重并适时终止妊娠,可降低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