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6月社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凶险型组)和98例普通型前置胎盘患者(普通型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前置胎盘的类型、两组剖宫产术中、术后情况、子宫切除情况及两组新生儿结局的不同。结果两组前置胎盘的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凶险型组患者在胎盘植入发生率、产后出血率、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率、输血率方面比较,明显高于普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胎盘植入发生率高,术中出血量大,子宫切除率高,对孕产妇有极大的威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MRI信号改变和术后疗效之间的的关联性。方法对20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MRI影像表现在T1、T2加权像上进行信号分析,并将MR信号改变和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I影像信号改变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的MRI信号改变,对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哮喘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探讨其与儿童肺功能以及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哮喘儿童60例(观察组),以及同期儿保门诊的健康儿童6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和IL-25的水平;哮喘儿童给予肺功能检测,并采用儿童哮喘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PAQLQ)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和PAQL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IL-2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血清IL-25与肺功能指标(FEVl%、FEVl/FVC%)和PAQLQ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25羟维生素D与肺功能指标(FEVl%、FEVl/FVC%)以及PAQLQ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PAQLQ评分均与肺功能呈正相关。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和IL-25可作为哮喘急性期的判断指标,且这两者可能与哮喘儿童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下降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D-DSA脑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3D-DSA检查诊断,分析其临床效果,分析对动脉瘤的检查效果,对动脉瘤大小、形状、周围血管的显示效果。结果25例患者共检出26个脑动脉瘤;动脉瘤颈宽最大5.28mm,最小1.60mm,平均3.04mm。瘤体最大11.33mm×8.25mm×8.89mm,最小4.2mm×2.5mm×2.8mm;21个瘤体为圆形或者类似圆形,3个瘤体为分叶状,1个为葫芦形,1个为宽颈锥形;2例后交通动脉瘤出现载瘤动脉变粗,其直径达到3.3mm,同时壁管性状发生改变,变得僵硬;此外还出现颈内动脉锥形突起、动脉闭塞、动脉硬化改变等症状。结论3D-DSA脑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的诊断过程中具有良好作用,有助于医生全面掌握患者脑动脉瘤大小、性状等信息,对于制定科学有效治疗方案具有关键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密钙息联合钙尔奇D治疗高龄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高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使用钙尔奇D治疗,观察组30例,使用密钙息联合钙尔奇D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桡骨密度的改善情况以及疼痛症状的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高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密钙息联合钙尔奇D联合治疗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桡骨密度能够得到显著提升,疼痛程度能够得到快速缓解,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龄老年骨质疏松症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到2014年8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探讨分析D-二聚体含量与脑梗死体积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检测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检测值显著高于中度及轻度神经功能缺损者(P<0.05);大体积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检测值显著高于中、小体积梗死患者(P<0.05)。结论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发展及预后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罗汉果甜苷(Mog)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探讨其延缓衰老作用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6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Mog高、中、低三个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小鼠采用D-半乳糖(0.05g/kg)造模。各给药组连续给药6周后测定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脑组织中SOD、MD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SOD的含量降低,MDA的含量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Mog各剂量组小鼠脑组织和血清中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罗汉果甜苷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有延缓其衰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筛查及干预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200例疑似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AKP(碱性磷酸酶)、血BALP(骨碱性磷酸酶酶)等相关检查后,跟踪随访12个月,将确诊为佝偻病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他作为观察组,并对干预方法进行探讨。结果BALP诊断结果显示,200例小儿中共168例为佝偻病,发病率为84.0%,其中1~3月、3~12月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简易诊断结果显示,共134例为佝偻病,其中5例BALP≤200U/L,129例BALP>200U/L;经过针对性干预治疗后,佝偻病患儿数量降至52例。结论0~3岁是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高发阶段,通过血BALP可提高早期筛查确诊率,安全可靠。早期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该病发生率,保证患儿生命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叶酸(FA)、维生素D(VitD)水平,探讨二者与乳腺癌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乳腺癌患者45例,35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取空腹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三组FA、VitD水平,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FA、VitD水平乳腺癌组明显低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乳腺良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FA、VitD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癌症组FA、VitD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而递减。结论血清叶酸和维生素D含量与乳腺癌发生风险和TNM分期有关,高水平的FA、VitD可能会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3D-CT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1月到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患者取仰卧位,固定头部,经肘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优维显370。扫描结束后,图像采用Add/Sub软件,联合多平面重建法(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重建法(VR)等处理方法,重建有骨结构和去骨的病灶三维立体图像。结果51例患者共检出59例阳性动脉瘤,其中45例为单发动脉瘤,6例为多发动脉瘤(4例为2个动脉瘤,2例为3个动脉瘤)。漏诊颈内动脉瘤1例,误诊小脑后动脉瘤1例,诊断灵敏性为98.3%,诊断特异性为98.3%,诊断准确性为96.7%。结论3D-CTA具有安全微创,更好显示血管瘤解剖结构的特点,但其还不能取代3D-DSA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总结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意义,同时探讨提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D-二聚体整体检测效果的方法。方法以随机方案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伤后二十四小时内入院治疗的50名成年颅脑外伤患者(病例组),同期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于门诊接受血样抽取,而病例组于入院二十四小时、第三天以及第七天分别予以抽取静脉血,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清D-二聚体,并观察2组检测结果。结果重型脑损伤组病患血清D—二聚体总含量最多,其次为中型脑损伤组,最少的为轻型脑损伤组。同时,预后不良患者组血清D-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组(P<0.05)。结论基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可对其损伤程度进行客观判断,可将其视作防治并发症、评估预后水平的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胃动脉介入化疗栓塞联合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进展期胃癌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术前常规静脉化疗后联合D2根治术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术前行胃动脉介入化疗栓塞后D2根治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将其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7.74%;3年内,试验组患者的死亡情况为5人占16.1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死亡情况为16人占51.61%,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展期胃癌进行胃动脉介入化疗栓塞联合D2根治术治疗具有良好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延长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维生素D水平对婴幼儿神经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筛选于我院进行产检及分娩孕妇28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早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为正常组、不足组与缺乏组,采用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评估所有婴幼儿8月龄时发育商(DQ)、智力指数(MI)等神经发育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正常组婴儿DQ、MI评分明显高于不足组与缺乏(P<0.05),不足组略高于缺乏组,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维生素D水平与婴儿DQ、M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维生素D缺乏现象较为常见,并且孕妇维生素D水平直接影响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程度,临床应重视对妊娠期妇女维生素D的监测,并对缺乏者及时给予适宜治疗与补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给予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法骨化醇。分别观察不同药物治疗前后两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及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结果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经不同药物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治疗前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比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上述相应措施治疗后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均较之前显著提高,但研究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法骨化醇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