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对精神科护理风险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从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科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对照组没有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观察和对比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15.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58.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对护理风险进行标准化管理,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颅脑外伤所导致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为当前颅脑外伤所致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2017年期间住院收治及门诊残疾鉴定者共计100名颅脑外伤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数据的分析和总结,将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种类和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数据统计。结果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发病率较高,100名患者当中共计49名患者出现了精神障碍,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颅内感染,低氧血症以及脑室受压是造成精神障碍的主要因素。结论针对当前的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来说,应当重视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进行全面规范化的护理工作,改善患者的精神问题,提升颅脑外伤精神障碍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中应用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存在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OAS评分和PANSS评分进行观察评估。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MOAS评分和PANSS评分发现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OAS评分和PANSS评分发现,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从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选择8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观察组给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评分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与治疗之前进行比较,两组入组患者的PANSS得分出现显著下降,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和总分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之后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对重性精神病的社区干预效果和康复护理进行探究。方法将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某大型社区确诊为重性精神病的患者38例作为本次探究主体,对比分析全部患者社区干预和康复护理前后,患者的康复措施落实情况、劳动力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社区干预和康复护理后,患者的康复措施落实情况明显优于社区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干预后,患者的劳动能力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社区干预后,能够更好地落实康复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劳动能力,社区干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AssessmentInstrument,FAI)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于2016年5月—2016年11月期间对我院的130例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心态、照顾时间、与患者关系及睡眠质量指数是患者家属疲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普遍存在疲劳现象,且疲劳程度较重,医护人员应采取合理措施帮助患者家属缓解疲劳,提高照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