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骨转移癌患者诊断与治疗中应用核医学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骨转移癌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均给予18氟-脱氧葡萄糖(18F-FED)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技术诊断,之后依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即参照组(n=36)、研究组(n=36)。参照组患者给予全身放射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氯化锶(89SrCl2)与云克联合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患者,数据分别为94.4%、77.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并发症方面,研究组患者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数据分别为2.8%、2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转移癌患者诊断与治疗中应用核医学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准确诊断疾病,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的治疗方式。
简介:1996年9月~1998年12月采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转移瘤59例,其中单发转移24例,多发转移35例。原发灶除2例外均已行手术切除。首程治疗共106个灶,再程治疗34个灶,共140个转移灶。临床靶体积(CTV)0.29~163.17cm~3,平均9.42cm~3,计划靶体积(PTV)3.62~231.83cm~3,平均17.68cm~3。使100%等剂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增强CT与常规CT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88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CT组与增强组,各有44例患者,在CT组中采用常规CT扫描,而在增强组中应用增强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种植灶宽度、种植灶深度显著增大,最小种植灶面积。结果增强组诊断准确率为95.45%,明显高于CT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组比较,增强组种植灶宽度、种植灶深度显著增大,最小种植灶面积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CT,增强CT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诊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诊断准确率也较高,为临床治疗也提供了更加重要的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外科手术行淋巴结清扫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3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特点。结果308例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35.6±14.5)枚,197例(64%)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淋巴管及血管)侵犯(P=0.019)及肿瘤浸润深度(P〈0.001)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各站淋巴结中,胸部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率最高(25.0%)。上段食管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于中段或下段食管癌(P=0.001),而各段食管癌颈胸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胸部和颈胸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6%和11.0%,而颈腹部和胸腹部则分别为3.6%和4.9%。脉管侵犯(P〈0.001)和胸部气管旁淋巴结转移(P=0.014)是食管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上、下双向和跳跃性的特点.胸部气管旁淋巴结转移可作为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指征。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大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出现肝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2001年12月行大肠癌根治术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利用统计学软件计算无肝转移瘤的累积生存率,并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1、3、5年累积无肝转移瘤生存率分别为90.7%、63.2%、63.2%。单因素分析显示,癌肿大小、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累积无肝转移瘤5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和病理组织学类型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癌肿直径≥3cm、浸润深度达肌层、低分化及未分化癌、淋巴结转移是大肠癌异时性肝转移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点穴的方法在治愈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方面的实际疗效,判断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将我院在2017年度接收的80位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对象,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比组,对干预组采用中医点穴治疗。此外,两组均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早晚各1次,每次服用的剂量50mg,15d为一个基础疗程,观测一个疗程之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经过观察显示,干预组显效患者19名,有效16名,无效5名,总有效率87.5%;对比组显效患者7名,有效13名,无效20名,总有效率50%。两组患者效度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p<0.05。结论中医点穴与镇痛药相结合使用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可以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之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分析。方法将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早期肺腺癌的100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结果18例(18%)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无淋巴结转移现象,其影像学属于纯磨玻璃影类型,21例(21%)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属于混合型磨玻璃影类型,其中19例(90.48%)患者检查结果显示无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出现,有2例患者检查结果显示出现了淋巴结转移的情况(P<0.05),剩余的61例患者的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属于实性结节,检查结果显示有20例(32.79%)患者出现了淋巴结转移的情况,41例(67.21%)患者检查结果显示无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出现(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超过1cm、影像学属于实性结节和混合性结节类型以及癌胚抗原CEA>5μg/L是早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素,对于行PET-CT的患者,当其SUVmax(最大标准摄入值)超过5时,其发生淋巴结专一的几率最大。结论早期肺腺癌患者CT影像学属于混合型磨玻璃影类型的患者,其发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概率较低;肿瘤直径超过1cm、影像学属于实性结节和混合性结节类型以及癌胚抗原CEA>5μg/L时,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大,对此类患者需行淋巴结清扫。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MLC)的疗效。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结直肠癌MLC患者60例134个病灶,其中91个病灶≤3.0cm,43个〉3.0cm。术前39例血清癌胚抗原(CEA)增高,21例正常。采用CEUS检查结合增强CT、穿刺活检及CEA值的动态变化综合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CEA,37例增高,23例正常。术后30minCEUS检查显示127个射频消融病灶呈无灌注区,近期有效率达94.78%(127/134)。术后1个月CEUS检查显示8个病灶局部增强,考虑复发,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及细胞学检查证实而行第2次治疗。术后1个月增强CT复查显示126个(126/134,94.03%)射频消融病灶呈无灌注区,为完全坏死的转移病灶;部分坏死病灶为8个,与CEUS结果一致。结论超声引导下RFA是治疗MLC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微创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