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前在国内对基建工程的审计及工作外包、内外联合审计的工作很常见,但是这样的工作方式在审计工作中也会形成很多弊端,例如复核人员不足、审计资料失真、外包公司选择不当和审计后评价不足等一系列的风险。事业单位目前遇到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对上述审计风险的管理,还要加强对内部的控制管理制度。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某筑路公司设备制造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程度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措施建议。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调查分析。结果 该公司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相对较多,其中二氧化锰浓度、电焊烟尘、砂轮磨尘、二甲苯、木粉尘浓度、噪声等浓(强)度均超过职业卫生限值要求,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均符合职业卫生限值要求。结论 化学有害因素危害较为严重,噪声危害较轻,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使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能够达到相关的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切实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0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44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对照组22例)和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组(实验组22例)。通过比较两个组别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评分及并发症情况,初步探讨两种方式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差异。结果在踝关节恢复程度优良率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优异,是一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弹性模量接骨板内固定对股骨干骨折应力及其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一名健康成年男性股骨进行层厚为0.5mm的扫描,获得股骨CT数据,再通过软件三维反求得到股骨有限元模型.模拟股骨中段骨折模型,分别采用Ti-6Al-4V(高弹性模量组,弹性模量为110GPa)和Ti2448(低弹性模量组,弹性模量为30GPa)两种材料的8孔接骨板进行固定.分析两种不同弹性模量接骨板内固定在轴向压缩、四点前后弯曲和扭转载荷下股骨的应力分布情况,并以应力云图的方式直观地显示应力分布规律.结果在3种载荷下,两组均在断端接触部位出现最大应力.在轴向压缩载荷下,低弹性模量组最大应力值为30.00MPa,大于高弹性模量组(21.68MPa)螺孔内最大应力值(11.47MPa)小于高弹性模量组(13.89MPa),应力云图显示:高弹性模量组骨组织呈多个应力梯度分布,而低弹性模量组骨组织应力分布较均匀.在四点前后弯曲载荷下,低弹性模量组最大应力值为11.23MPa,大于高弹性模量组(7.96MPa).在扭转载荷下,两组股骨应力分布均较均匀,低弹性模量组最大应力值(63.82MPa)大于高弹性模量组(43.97MPa),螺孔内最大应力值(11.47MPa)小于高弹性模量组(31.24MPa).结论低弹性模量接骨板内固定股骨干骨折,其骨折断端应力刺激增大,螺孔内应力集中减轻,接骨板的应力遮挡效应减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有限接触锁定加压钢在四肢长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200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动力加压钢板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有限接触锁定加压钢板方式进行治疗,对比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骨不连发生率方面研究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良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接触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好,可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前列通片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对于急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疗效确切。由于市场需求较大,为满足患者用药的需求,将其改进为胶囊剂,以增加患者用药的选择。实验采用L9(34)进行正交试验,选择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水平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的水提取工艺;在制剂成型工艺中通过对胶囊规格、辅料进行了筛选,确定了适合工业生产的相应温湿度环境;经过研究,前列通胶囊最佳为提取工艺未A2B3C3,采用的干燥方式为喷雾干燥,以80%乙醇为润湿剂制粒,装胶囊,工艺稳定,可操作性强。前列通胶囊按照上述生产工艺进行生产质量稳定,储存中不会发生吸潮,结块或成柱状。
简介:摘要:中药制剂成分复杂且有效成分不明确,法定标准有缺陷,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往往难以下手,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及法规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中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