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确定臀部肌肉注射的安全部位,为临床护理提供详细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00例成人下肢标本(男84,女16)臀部的外上区逐层解剖、观察测量臀部皮肤与皮下组织、臀大肌和臀中肌的厚度,臀上神经的分支类型和臀上动、静脉的管径,并个别进行了穿刺和切片观察。结果皮肤与皮下组织厚度为(1.12±0.35)cm,臀大肌厚(1.75±0.48)cm,臀中肌厚(1.41±0.35)cm,臀上神经与臀上血管的深支在臀肌之间共同形成血管神经层,多分为上、下两支位于相关血管的下方,占(64.0±4.8)%。结论由大转子至坐骨结节连线以上的臀部外上区,其中1/3和下前1/3区的上部最宜于肌肉注射,上中1/3区下部两横指处可选择进行肌肉注射,其余各区不宜作肌肉注射。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骨外固定支架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案。方法:于 2018年 7月到 2019年 7月我院部分胫腓骨骨折患者为例进行回顾对比研究。采用数字法方式进行分组。总共选取 60例患者。常规组采用传统内固定方案,实验组采取骨外固定支架固定。回顾性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常规组与实验组的愈合时间数据不适用统计学标准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优于常规组,数据适用统计学标准( P< 0.05);实验组与常规组的临床疗效数据差异明显,实验组的数据优势显著,数据适用统计学标准( P< 0.05) 。结论:针对骨外固定支架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护理具备较高实践性价值,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综合康复效益,值得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外术后患者管道意外拔出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20年4月到2021年7月这个阶段内收治的胸外术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患者30例,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针对观察组实施风险防范护理干预模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管道意外拔出率和护理满意度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对于胸外术后患者来说,进一步有效明确管道意外拔出原因,然后切实落实风险防范护理措施,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管道意外拔除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在小儿腹外疝日间手术中干预的疗效。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60例,均为小儿腹外疝日间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一组30名患者接受疼痛护理(观察组),一组30名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对比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的疼痛反馈情况以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指标。结果:经护理干预,术后(3h、6h)时间段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中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认可总满意度96.67%(29/30)高于对照组80.00%(24/30),(p<0.05)。结论:在小儿腹外疝日间手术中,应用疼痛综合护理,能够帮助减轻围术期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家属的医护满意度,保证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外术后患者管道意外拔出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胸外术后插管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胸外术后插管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胸外术后插管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对比两组胸外术后插管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下的管道意外拔发生率以及各项管道意外拔出原因占比情况。结果:观察组胸外术后插管患者管道意外拔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胸外术后插管患者管道意外拔出发生率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胸外术后插管患者医护人员因素、患者因素、其他因素各项管道意外拔出原因占比低于对照组,两组胸外术后插管患者各项管道意外拔出原因占比情况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显著降低胸外术后患者管道意外拔出几率,而且可以降低医护人员因素、患者因素、其他因素各项管道意外拔出原因占比,因此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在胸外术后插管患者护理中更具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设定为2021.02——2022.12,从中挑选接受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50名。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对象平均分为两组,即常规组(75名)、实验组(75名)。常规组应用常规股静脉穿刺法,实验组应用外周动脉采血法,对比两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采血疼痛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较常规组,实验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更高,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采血疼痛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外周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可提高采血成功率,不良反应少,建议普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内和肠外营养在ICU重症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ICU重症患者进行营养支持,32例行肠内营养支持,24例行肠道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应用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结果:52例患者痊愈出院,4例因原发病死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后,血浆中的蛋白水平、血浆中的清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提高(P<0.01);但经肠外营养支持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内营养支持组的血浆蛋白、清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上臂肌及肱三头肌的皮褶厚度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ICU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应针对病情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使其具有较好的代谢作用和营养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肿瘤护理中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在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两组:普通组(50例)和研究组(40例)。前者只进行常规护理,后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置管保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也显著上升(P<0.05)。结论:在肿瘤护理中运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延长置管的保留时间。因此,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