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利用磁导航技术辅助冠脉介入操作以减少对比剂用量。方法冠脉造影至少有1支血管病变需要支架治疗的病人31例(男24例),平均年龄(66.7±10.6)岁。分为3组,常规技术组、磁导航辅助组、复合技术组(以磁导航和光干涉断层成像技术结合引导支架植入)。所有病例记录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等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常规技术、磁导航辅助和复合技术组中,性别构成比(男性例数分别为8、9、7例)、病变部位(前降支6,5,3例;回旋支1,4,2例;右冠5,2,3例)等无显著差异;操作时间有显著差异,分别为(42.2±18.1),(58.7±23.5),(71.9±28.4)min,其中复合技术组用时最多;对比剂用量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6.5±12.6),(43.4±9.7),(36.3±6.2)ml,其中常规技术组用量最多。3组的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2.8±1.1),(2.7±0.9),(3.3±1.7)min;支架内残余狭窄率分别为(6.2±3.1),(6.6±4.9),(7.1±4.1)%;主要心脏病事件发生率各组均为0,3组比较,这些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磁导航技术应用于冠脉介入领域可以明显降低对比剂用量;虽然操作时间有延长,但X线曝光时间无明显增加。

  • 标签: 磁导航系统 造影剂 介入治疗
  • 简介:<正>他汀类药物是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近十余年来开发的降脂药物。经4S(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CARE(胆固醇与冠心病复发事件研究)、LIPID(普伐他汀对冠心病长期干预研究)、WOSCOPS(西苏格兰冠心病一级预防研究)等几项里程碑式的大型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他汀类药物能减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然而该类药物取得临床疗效的机制除降脂作用外,尚有重要的多向性效应的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即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非降脂作用 冠心病一级预防 他汀类药物 普伐他汀 抗动脉粥样硬化 局部炎症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阜外医院2004年6月~2007年12月内科住院治疗的19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按年龄、性别、Stanford分型分析临床特征,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影响因子。结果年轻患者(〈60岁)左室舒张期内径(52.3.4±6.6VS49.2±6.6,P〈0.01)、白细胞计数(11.08±5,18VS8.96±4.72,P〈0.01)显著高于老年患者(≥60岁)。StanfordB型患者的舒张乐水平(80.2±17.0VS69.5±15.2.P〈0.01)和支架治疗率(24.8%VS0%,P〈0.01)显著高于A型患者;A型患者心率(84.0±15.4、’s75.3±15.2.P〈0.01),血白细胞计数(11.77±4.90VS9.85±5.14,P〈0.05),高敏CRP值(12.5±4.90VS9.64±5.35,P〈0.01)和外科手术治疗率(17.7%VS4.4%,P〈0.01)显著高于B型患者。男性患者BMI(25.8±3.16VS23.4±34.33,P〈0.01)、舒张压水平(78.1±17.4VS70.1±13.9,P〈0.05)及左室舒张期内径(52.1±6.23VS47.9±8.45,P〈0.01)显著高于女性,女性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显著高于男性(63.3%VS39.5%,P〈0.05)。分型、性别与预后显著相关。Logistic多元同归调整多个危险因素后发现,女性患者死亡危险性显著增加(OR4.387,95%CI1.47~13.03,P=0.008),而舒张压升高对预后具有保护作用(OR0.937,95%C10.901~0.975,P:0.001)。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分型、性别不同,其临床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年龄、分型、性别及舒张压水平是预后相关因素,其中女性、舒张压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经桡动脉途径的冠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临床诊治冠心病必不可少的手段,该技术因其损伤小、恢复快、痛苦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开始逐渐替代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老年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研究引起关注。本文旨在归纳最新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总结老年人桡动脉途径的优势及存在优势的原因,为进一步推进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在全国的开展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 标签: 老年人 经桡动脉途径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临床试验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8例,发病在24h内的ACS患者88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52例.测定其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比较.ACS患者于发病第7天和第14天时分别复查上述指标.结果SAP患者其血清Tbil和Ibi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ACS患者无论是UAP还是AMI,其Tibl和Ibi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S患者发病第7天即显著下降(P<0.05),第14天时又有进一步降低.而Dbil水平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在发病后其Tbil和Ibil水平明显升高,发病7~14天后即显著降低.Tbil和Ibil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斑块活化、不稳定有关.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稳定性心绞痛 血清胆红素
  • 简介:<正>将8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给予盐酸丁咯地尔250ml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40例,给予维脑路通0.5g、胞二磷胆碱0.5g静滴,每日1次,均治疗7d。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A)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

  • 标签: 盐酸丁咯地尔 基底动脉供血 平均血流速度 维脑路通 全血高切黏度 血液流变学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msis,As)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疾病,主要累及人体大、中型动脉,可致心、脑、肾动脉严重病变,是引起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研究动脉硬化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一般认为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AS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其形成有许多促发因素,其中胰岛索抵抗综合征,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和“感染学说”是受到医学界关注的重要因素。本文就上述几种与AS关系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因素研究进展 形成相关
  • 简介: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室内径与QRS间期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12月至2008年7月期间在阜外医院肺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并经右心导管证实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住院当日记录患者静息状态下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选取QRS间期最大的导联。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生化标志物、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以及右心导管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224例肺动脉高压患者,根据QRS间期,将患者分为三组,QRS间期〈90ms组,QRS间期90~119ms组;QRS间期≥120ms组。三组间的心电图QRS间期、右心室前后径和右心室前后径/左心室前后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校正性别和心率后差异仍有显著性(P≤0.001)。QRS间期与右心室前后径(r=0.434,P〈0.001)和右心室前后径/左心室前后径(r=0.277,P=0.001)显著正相关。三组间的生化标志物、右心导管检测结果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室内径与12导联心电图的QRS间期相关。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QRS间期 超声心动图 右心导管检查
  • 简介:目的分析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高血压病患者246例,通过两种分组方法,1.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mill),分为IMTI(IMT≤0.8),IMT2(0.8〈IMT〈1.2).IMT3(IMT≥1.2)三组,2.根据糖尿病状况分为三组,高血压无糖尿病组(组1)、高血乐伴糖耐量减低组(组2)、高血压伴糖尿病组(组3),分析IMT与年龄、收缩乐、脉压、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血脂、尿酸、平均心率、空腹血糖的相关性,结果1.IMT1,IMT2及IMT3i组间的体重指数、即测血乐、高血乐病程、总胆同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及血尿酸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2.IMT与年龄、收缩乐、脉斥相关(P〈0.001);3.高血压无糖尿病组患者空腹血糖与IMT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病患者IMT与年龄、脉乐密切正相关:无糖尿病的高血晤患者空腹血糖可能与IMT正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硬化
  • 简介:患者女,37岁。因上腹痛21h急诊入院。入院前21h,患者饭后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放射至后背,伴恶心,无呕吐、腹泻、呕血、便血。5年前,患者曾罹患“急性胰腺炎”。体检:急性病容,表情痛苦,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皮肤巩膜未黄染;头颈正常,心肺正常;腹平坦,无肠型及蠕动波,肝脾未及,中上腹压痛,轻度肌紧张,无反跳痛,Murphy氏征阴性,腹部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无叩痛,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急性胰腺炎 持续性胀痛 移动性浊音 急诊入院 上腹压痛
  • 简介:动脉瘤腔内修复主要依靠放射显像技术进行术前监测、术中处理和术后随访.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血管造影在不同的治疗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通常一种成像方式通过提供补充信息来支持另一种成像方式.多种影像学检查的数据必须综合成一个连贯的计划才能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本文拟对目前主动脉瘤影像检查方面已经确定和正在更新的经验进行总结.

  • 标签: 主动脉瘤 血管 腔内手术
  • 简介:目的对比三组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状态,通过了解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状态,进而了解NO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选择先心病患儿15例,0.5~5(2.9±1.5)岁.组1为肺动脉增生吸入NO治疗组共6例,治疗组包括室间隔缺损(VSD)2例和完全心内膜垫缺损(ECD)4例均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组2为肺动脉增生不吸NO对照组共3例,包括VSD2例和ECD1例均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组3为肺动脉发育不良组包括3例法鲁氏四联症(TOF)患儿;组4为正常肺动脉组包括3例房间隔缺损(ASD)+轻度肺动脉瓣狭窄(PS).采用TUNEL技术,HF染色及弹力染色等方法.结果TUNEL染色结果表明,肺动脉增生组的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明显减弱,偶见平滑肌细胞凋亡;肺动脉发育不良组的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活跃;正常肺动脉组有细胞凋亡,但无增多.结论肺动脉增生,正常和发育不良等三组先心病的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状态不同,肺动脉增生组与正常肺动脉比较,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相对减少,肺动脉发育不良组与正常肺动脉比较,法鲁氏四联症的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相对增多.

  • 标签: 左向右分流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平滑肌 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脑cT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128例经临床和脑CT诊断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患者。结果均有6—40年不等的高血压病史,伴有多年吸炯史或有糖尿病史,脑CT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白质疏松及脑梗塞。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直接病因即是高血压,对有长期高血压和进展性痴呆,伴多发性腔隙性卒中者,结合脑CT改变可考虑本病诊断,及时给了治疗,可延缓病程。

  • 标签: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CT检查 病因 发病机理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穿透性主动脉硬化性溃疡(PAU)常见及少见临床表现。方法根据PAU发生的部位、形态和数量,分析13例PAU患者相应的临床表现。结果13例PAU中,常见临床症状是:胸背部或上腹部疼痛9例,胸闷、气短6例,头晕、黑视2例,左上肢无脉2例,偏瘫1例,下肢无力2例。少见临床症状是:咯血1例,进食哽咽感1例。常见临床体征及检查异常是:主动脉增宽6例,胸腔积液5例,心包积液2例,透视下左侧支气管上翘1例,主动脉瓣杂音1例。结论PAU的临床表现各异,高危人群应警惕PAU存在的可能。

  • 标签: 穿透性主动脉硬化性溃疡 临床表现 咳血 吞咽困难
  • 简介: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肝动脉变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肝动脉变异情况,分析其变异类型以及术中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结果通过术前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DSA)造影及术中对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100例患者发现16例肝动脉变异。14例(14%)患者出现替肝动脉,其中10例为替肝右动脉(10%),8例发自肠系膜上动脉,2例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4例(4%)为替肝左动脉,3例发自胃左动脉,1例发自肝右动脉。14例变异血管直径0.3—0.6cm,平均0.47cm,术中均予以保留。1例(1%)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伴行门静脉出可触及变异动脉进入肝脏,血管直径0.4cm,术中予以保留。1例(1%)变异动脉发自胰头方向进入右肝,血管直径0.2cm,动脉夹闭1h后离断该血管。结论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发现的肝动脉变异,必须根据血管直径、阻断变异血管时肝脏变化及血管科建议,判断是否保留变异血管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肝动脉 变异(遗传学)
  • 简介:<正>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联合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PTCA后冠脉再狭窄(Restenosis,RS)的发生率。然而冠脉介入术后6~9个月RS仍有10%~60%,严重制约了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同时也成为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点与热点。所谓的RS是指成功介入手术后,受治疗冠脉局部损伤后“愈合”反应而造成局部血管腔的再次狭

  • 标签: 冠心病介入治疗 再狭窄 冠脉介入术 药物预防 内支架术 ANGIOPLASTY
  • 简介: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目前在美国大约有2300000房颤患者,英国每年大约新诊断房颤46000例以上。房颤的患病率在50~59岁年龄组为0.5%,而在70岁以上年龄组则增至9%。房颤常和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并存,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而这些并存的疾病均是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对房颤患者是有益的。

  • 标签: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心房纤颤 房颤患者 心血管疾病 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全球每年新诊断的乳腺癌病例≥120万,死亡约50万。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抗tier-2靶向治疗(Herceptin)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丫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惊恐障碍 药物治疗
  • 简介: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会加重心脏病和卒中缺血组织的损伤,这两种疾病是发达国家中常见的死亡原因。大面积的梗死直接增加了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急性病程后的生存者,大面积无功能的瘢痕组织对长期预后起到负面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保护心肌和神经的治疗方法。前期的研究表明人类C反应蛋白(CRP,一种经典的急性反应蛋白)能与受损组织表面的配体结合,然后活化补体,

  • 标签: C反应蛋白(CRP) 心血管疾病治疗 靶向 急性反应蛋白 补体介导 缺血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