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空腹抽取静脉血,以测定空腹血糖,然后口服葡萄糖水。糖水由75克葡萄糖溶于250~300毫升水而成,体重轻者或儿童,葡萄糖量可按1.75克/公斤计算。糖水应千5分钟内服完。由开始服糖水计起,于30、60、90、120分钟,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

  • 标签: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静脉血 血糖 糖尿病 诊断
  • 简介:外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不受欢迎.但他们可能是非常有效的。根据国际研究组织发表在协作网的评论.手和膝关节发炎引发的疼痛通过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止痛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外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也可以缓解局部疼痛.没有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风险.麻省总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主任伯克森博士表示:

  • 标签: 非甾体抗炎药 口服 外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 骨科运动医学 局部疼痛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营养添加治疗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32例伴有营养不良的脑卒中患者随机被分为普通医院饮食组和营养添加治疗组(普通医院饮食+口服营养添加剂),观察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3个月的神经功能及死亡率.结果:普通医院饮食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为肺部感染22.2%,其他感染19.4%,消化道出血18.0%,3个月的神经功能(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为2.29±1.20;营养添加治疗组肺部感染8.3%,其他感染6.7%,消化道出血5.0%,3个月MRS评分为1.64±1.2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口服营养添加治疗有助于改善伴有营养不良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营养方法 脑血管意外 预后
  • 简介: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抗血小板药物,但是它有许多不足。氯吡格雷口服后需要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生物转化,转化率不一致,受伴随疾病治疗时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变异性制约,血小板抑制作用差异大,不同的患者对其反应性差异较大,药物转化率低的患者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 标签: 抗血小板药物 |
  • 简介:本研究采用12导联同步体表ECG,比较口服氯氮平(是一种常用的强效抗精神病药)前后的QTd。1资料与方法选择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电解质紊乱,无异常ECG证据,X线胸透及血脂、血糖检查正常。种族相同、年龄25~55(38±5)岁的病人171例,其中男106例,女65例。受检查者在检查床上静卧10min,统一使用HPM1772AECG机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ECG。病人单用氯氮平开始剂量25mg~50mg/d,逐渐递增,2W内加至治疗量(150mg~400mg/d),服药

  • 标签: 氯氮平 QT间期 离散度
  • 简介:目的:观察胺碘酮静脉用药并口服对顽固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静脉用药并口服胺碘酮治疗的资料。结果:88.1%患者心律失常得以控制.用药前、后P—R间期、QRS波、血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并口服胺碘酮治疗顽固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 标签: 胺碘酮 心律失常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口服水化补液预防造影剂肾病(CIN)效果,并讨论其护理方法。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月1日~2016年2月28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仅予以术后口服水化补液)和研究组(术前术后均予以口服水化补液),同时加强患者的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vs.19.4%,χ2=12.682,P<0.05),研究组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8%,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7.8%,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术后口服水化补液并予以临床护理,可以降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安全性高,效果良好。

  • 标签: 冠心病介入治疗 水化补液 造影剂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长期口服血管紧张素II的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8)、心肌梗死组(n=8)和缬沙坦组(n=8)。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梗死组和缬沙坦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缬沙坦组术后第二天用缬沙坦(10mg·kg^-1·d-1)灌胃,三组共喂养12周。三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前、梗死12周后记录左心室内、中、外层心室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MAP),并记录心肌梗死12周后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次数。结果:1.心肌梗死12周后,缬沙坦组室速/室颤(VT/VF)的发生次数较心肌梗死组显著减少[(3.1±0.8)次比(12.7±1.5)次,P<0.05];2.心肌梗死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从MAP起始到复极完成90%的时间(APD90)较心肌梗死前明显延长[(259.2±22.1)ms,(288.0±25.8)ms,(244.6±22.6)ms比(230.1±23.2)ms,(244.2±23.4)ms,(229.0±21.7)ms,P<0.05或<0.01];缬沙坦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APD90与心肌梗死前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均>0.05);且心肌梗死组跨壁复极离散度(TDR)较假手术对照组、缬沙坦组明显延长[(37.2±10.2)比(18.8±6.2)比(23.9±7.7),P<0.05或<0.01];缬沙坦组与假手术对照组之间TD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口服缬沙坦明显降低兔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这可能与改善兔心肌梗死后跨壁复极离散度有关。

  • 标签: 心肌梗塞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缬沙坦
  • 简介:目的观察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用普萘洛尔制备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观察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大鼠心率比模型组大鼠心率明显提高(P〈0.01),大鼠心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表达比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参仙升脉口服液可明显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 标签: 参仙升脉口服液 缓慢心律失常 缝隙连接蛋白Cx45
  • 简介:已有研究证实,首个口服可逆性ADP受体拮抗剂AZD6140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所获得的平均血小板抑制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美国学者Cannon等的DISPERSE-2研究主要比较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使用氯吡格雷与AZD6140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期有效性。

  • 标签: 氯吡格雷 安全性 有效性 耐受性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