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其中2145例HBV感染者和2145例非HBV感染者分别归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研究HBV感染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合并症以及药物使用分布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HBV病毒和未感染HBV病毒的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分别为0.28%和0.26%,调整年龄、性别、合并症、药物治疗等因素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比(95%CI)为1.15(1.02~1.27)。HBV感染引起的骨质疏松风险随年龄而下降,对于年龄≤49岁的患者,HBV感染患者的骨质疏松症风险显著高于无HBV感染者,风险比为1.43(1.17~1.72)。HBV感染引起的骨质疏松症风险随着合并症的发生而降低,有合并症的风险比为1.02(0.90~1.17),无合并症的风险比为1.26(1.08~1.49)。结论HBV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但HBV感染的影响较小,HBV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无影响。
简介:目的本研究构建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慢病毒,并观察其在人椎间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基因导人慢病毒载体质粒pLenti6/V5TOPO,应用磷酸钙沉淀法将慢病毒载体三质粒系统(包括包装质粒、包膜蛋白质粒等)共转染入293细胞进行包装,48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72h收集病毒上清并感染髓核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感染情况。结果重组慢病毒滴度测定约为10^7U/mL。感染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GFP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含GFP的慢病毒载体,且能成功将目的基因转入椎间盘髓核细胞并表达。
简介: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对病毒性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生化、代谢指标,细胞因子及骨密度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4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及对照组(n=32)。对照组给予钙剂治疗,治疗组给予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剂进行治疗,共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钙、磷及1,25(OH)2D3、降钙素、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的水平;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IGF-1)水平以及腰椎2~4(L2~4)、股骨颈及Ward’s三角区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血清钙、磷及1,25(OH)2D3、骨钙素、甲状旁腺素、IL-10,IL-6、TNF-α、IGF-1及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清钙、1,25(OH)2D3、IL-10、IGF-1及腰椎2~4(L2~4)、股骨颈及Ward’s三角区骨密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磷、PTH及骨钙素、IL-6、TNF-α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上述治疗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对病毒性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症有保护作用,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骨密度,改变骨代谢及细胞因子水平。
简介:目的探讨南京市部分老年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的相关性。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方法采用美国ALARAINC公司数字化X线骨密度仪,对2009年3月-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22例中老年人群的非惯用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第二指骨BMD进行检测,同时检测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MI),探讨BMD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的相关性。并对BMD异常人群填写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调查表。结果骨质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女性比男性在同年龄阶段发生骨质减少的几率高。骨质减少与BMI的增高不呈负相关。结论老年性骨质减少与年龄、性别有关,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低钙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建议老年人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推迟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简介:目的:本实验前期研究发现I型胶原α1链基因-1997G→T纯合突变可降低成骨细胞生物学性能。现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提高TT型成骨细胞COLIA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能否逆转COLIA1基因-1997G→T突变对TT型成骨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COLIA1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感染TT型成骨细胞。比较感染后TT型成骨细胞I型胶原α1链mRNA的表达水平、I型胶原的含量、细胞基质钙含量以及钙结节数量的差异。结果过表达COLIA1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后,TT型成骨细胞I型胶原α1链mRNA的表达水平、I型胶原的含量、细胞基质钙含量以及钙结节数量较未感染组及空病毒组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腺病毒载体提高TT型成骨细胞的I型胶原α1链mRNA的表达水平,可增加I型胶原的含量、细胞基质钙含量以及钙结节数量。TT型成骨细胞I型胶原合成的减少导致细胞外基质减少,导致钙质沉着部位不足可能是-1997G/T患者BMD降低的原因。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韧带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其成骨活性。方法2013年1~12月颈椎外伤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各15例行颈前路手术治疗。术中切取韧带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取第3代细胞进行细胞鉴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量2组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差异。结果组织块培养法培养7~14d见细胞萌出,细胞呈梭形、纺锤形及多角的星形,细胞核大、卵圆形、细胞边界不清。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波形蛋白阳性表达,证实细胞培养成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提示韧带骨化组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高于外伤组。结论组织块培养法可成功培养颈椎后纵韧带组织细胞,形态学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特点。体外培养的OPLL患者的韧带细胞具有明显的成骨活性。
简介:目的了解QDR-4500A型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活体大鼠的精密性和探测去卵巢后大鼠骨丢失的能力.方法测量15只体重为202~311g的SD大鼠全身、股骨及腰椎的骨密度(BMD),每只大鼠测量3次,可得变异系数(CV),15只大鼠CV的平均值为该指标的批内CV.结果①全身、股骨、腰椎BMD的批内CV分别为0.71%、2.02%和2.44%,全身BMD的批内CV显著低于股骨和腰椎(P<0.05);②全身BMD的批间CV为0.99%,股骨整体为2.8l%,腰椎总体(L3~L6)为3.42%;③术后4周去卵巢组全身、股骨、腰椎BMD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而股骨远侧干骺端BMD低于假手术组(P<0.05);④去卵巢后14周腰椎总体(L4~L6)的BMD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QDR-4500A型DXA测量大鼠全身、股骨和腰椎BMD有较好的精密性,全身优于局部骨骼;其精密性能满足检出去卵巢后骨丢失.
简介:目的:研究与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检测对膝骨关节炎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6月至2011年10月以及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期间骨科门诊主诉有膝关节疼痛患者1174名,采用罗氏诊断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中的25-羟基维生素D浓度。结果1174例患者平均年龄(53.61±15.10)岁,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平均值为15.55ng/ml,维生素D缺乏者(<20ng/ml)占48.12%(524例),其中严重缺乏者(<10ng/ml)占26.35%(287例)。2011年测得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平均值为13.27ng/ml(参考值为11.10~42.90ng/ml);2012年测得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平均值为22.53ng/ml(参考值为20~32ng/ml)。结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检测在膝骨关节炎诊疗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次研究中应用的罗氏诊断血清25-羟维生素D3检测试剂参考值有波动,直接导致2011年度与2012年度同期所检测出的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存在一定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