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隐性失血与患者一般情况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进行PLIF手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94例病例,其中男49例,女45例,年龄40~80岁,平均60.8岁。老年患者54例,超重42例。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腰椎椎管狭窄症,12例腰椎滑脱,其中单节段手术61例,双节段手术33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手术节段,统计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评估隐性失血情况。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与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结果手术时间(137.92±43.85)min,59例手术时间≥120min。围手术期总失血量(1274.65±318.43)mL,显性失血量(746.44±118.62)mL,隐性失血量(529.47±189.53)mL,占总失血量的41.38%。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节段组内及手术时间组内隐性失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手术节段是隐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单节段手术组隐性、显性及总失血量均显著低于双节段组(P〈0.01),但二者隐性失血量在总失血量中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手术节段数量是隐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后路 腰椎 融合 隐性失血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南京市部分老年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的相关性。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方法采用美国ALARAINC公司数字化X线骨密度仪,对2009年3月-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22例中老年人群的非惯用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第二指骨BMD进行检测,同时检测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MI),探讨BMD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的相关性。并对BMD异常人群填写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调查表。结果骨质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女性比男性在同年龄阶段发生骨质减少的几率高。骨质减少与BMI的增高不呈负相关。结论老年性骨质减少与年龄、性别有关,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低钙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建议老年人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推迟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 标签: 骨密度 老年人 骨质疏松
  • 简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血栓远端静脉高压和肢体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的病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患者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报导称约22%~29%的DVT患者可能并发致命的肺栓塞[1].DVT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危险因素.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发病,我国从文献统计结果显示DV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预防护理 静脉回流障碍 静脉管腔 肢体肿胀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前臂骨骨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183例绝经1年以上的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尺骨(distalradius+ulna)、近端桡+尺骨(proximalradius+ulna)以及近端桡骨(proximalradius)的BMD值,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并测定了尿吡啶酚、血清雌二醇、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绝经后妇女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BMD值均随年龄增长和绝经年限的延长呈加速下降,尤其是绝经后头十年内下降速度明显,此后逐步趋向缓和,其趋势与中轴骨测量结果一致。绝经早、绝经年限长、怀孕次数多和哺乳时间长等因素是绝经后女性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与非OP的绝经后健康妇女相比,绝经后患OP妇女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血钙水平较低,血PTH和尿Pyd/Cr等明显升高,表现为高骨转换型。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减缓绝经后早期骨量丢失,但使用人数比例仅为9.3%。结论妇女绝经后前臂骨骨量丢失规律同中轴骨改变,可采用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测量前臂骨BMD用于社区高危人群筛查。绝经年限、生育状况和雌激素使用情况等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骨量值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密度 骨质疏松症 绝经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thritis,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发生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8例RA患者合并肩关节病变的临床资料作为试验组,同期收治38例无肩关节病变的RA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常规调查资料、B超检查结果与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经超声检查显示51侧肩关节发生病变,包括骨质侵蚀10侧、肌腱炎7侧、关节积液11侧、滑膜增生13侧、肩袖病变10侧.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ACCP)、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发生与中重度体力劳动、肩部过度运动、炎症、外伤史、类风湿因子、ACCP、CRP、ESR等因素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中重度体力劳动、肩部过度运动、炎症、外伤史以及RF-IgA、RF-IgM、ACCP、CRP、ESR水平升高等.结论了解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早期防治肩关节病变,避免病变加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风湿性关节炎 肩关节病变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初发结缔组织病患者低骨量的发生率,分析骨量减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初发结缔组织病患者726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127例,类风湿关节炎232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84例,系统性硬化4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7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69例,系统性血管炎99例。采用双能X线法测定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分别分析腰椎和髋部低骨量与年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25-羟基维生素D、骨钙素、Ⅰ型胶原C端交联肽的相关性。结果726例患者平均年龄46.9±16.3岁,平均病程49.4±84.1月,体重指数21.27±4.35kg/m^2,绝经后女性占47.7%,骨量减低的发生率为35.5%,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5.2%。患者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腰椎骨量显著负相关(r=-0.179,P=0.000;r=-0.113,P=0.011;r=-0.096,P=0.037);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与腰椎骨量显著正相关(r=0.144,P=0.003);年龄与髋部骨量呈显著负相关(r=-0.156,P=0.000)。结论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可能是结缔组织病患者腰椎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高龄是结缔组织病患者腰椎和髋部低骨量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结缔组织病 骨密度 骨量减低 骨质疏松 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40岁以上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门诊进行体检的40岁以上女性,详细记录其病史、身高、体重,进行生化和内分泌测试,然后进行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扫描。结果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46.65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6.23kg/m^2。研究中骨量减少的患病率为38%,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4%,低骨密度的患病率为42%。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绝经状态的增加,低骨密度妇女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在内分泌评估中,60%的人群出现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情况,56.67%的人群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00%的人群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75%的人群伴随着甲状腺功能亢进,同时骨密度较低。在慢性疾病中,发现83.33%的女性患有糖尿病,50%的女性患有高血压,50%的女性具有肝肾功能异常,50%的女性患有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同时骨密度较低。每天接受阳光照射时间少于1h的女性中,48.65%的人骨密度较低。由于日常体力劳动的减少,BMD正常的女性比例从72.72%下降到46.1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血清维生素D缺乏,体力劳动和阳光照射不足与低BMD显著相关。结论低BMD不是仅限于绝经后妇女的疾病,它在40岁以上的女性中普遍存在。

  • 标签: 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绝经后 围绝经期
  • 简介:目的评价骨质疏松症危险评价工具(SCORE、OSTA、ORAI、OSIRIS)在成都地区绝经后妇女的筛检效果。方法采用诊断性研究,比较腰椎(L1-L4)DXABMD值及上述各险评价工具危险评分,分别计算各量表的敏感度(Sens)、特异度(Spec)、准确度(Accu)。结果当T≤-2.5,SCORE的Sens、Spec、Accu分别为81.3%、65.5%、70.3%;OSTA的Sens、Spec、Accu分别为81.6%、75%、80.5%;ORAI的Sens、Spec、Accu分别为93.8%、36.8%、32.2%;OSIRIS的Sens、Spec、Accu分别为80.5%、71.9%、80.5%。结论这些危险评价工具均有一定的筛检效果,在成都地区OSTA及OSIRIS均具有较好的筛检效果,能够较准确的识别大部分骨质疏松症病人,实际操作中,OSTA更简单。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妇女 骨质疏松症危险评价工具 诊断性研究
  • 简介:由AO-Spine中国部主办、南京鼓楼医院骨科承办的2011年"脊柱畸形"高级研讨会将于2011年6月25~26日在南京举行,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脊柱矫形专家作专题报告。内容包括:(1)脊柱畸形的临床评

  • 标签: 脊柱畸形 中国 南京鼓楼医院 专题报告 脊柱矫形 国内外
  • 简介:目的:探讨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及其危险因素,以便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方法连续抽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300名蒙古族健康人群进行OP患病率调查,发现OP43例,为病例组,未发生OP的257名中随机抽取86名为对照组。对2组的年龄、身高、体重指数和性别等17项予以比较分析。所得资料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又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OP的患病率为14.33%。OP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排除进入模型的其他作用因素后,年龄每增加1岁和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促使OP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原来的1.10倍和1.21倍(OR分别是1.10和1.2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P均<0.05);城市居住和进食蔬菜少促使发生OP的危险性分别是农牧区居住和进食蔬菜多的3.85倍和3.82倍(OR分别是3.85和3.82,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P均<0.05),促进发病。而男性和饮酒多促使发生OP的危险性分别是女性和饮酒少或无的0.41倍和0.11倍(OR分别是0.41和0.1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P均<0.05),女性更易发生OP,饮酒多可阻止发病。结论增龄、体重指数增高、城市居住、进食蔬菜少和女性是发生OP的危险因素,而饮酒多为其保护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蒙古族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因单节段OVCF行PVP治疗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继发骨折组(A组,38例)和无继发骨折组(B组,102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非手术因素(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楔形角范围、骨折位置、有无外力参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和手术因素(骨水泥填充材料、注入量、注入方式、渗漏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椎体骨密度、楔形角范围、骨折位置、有无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及有无外力参与5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相关分析;其余统计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5个指标进入方程,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具有相关性。结论椎体骨密度低、楔形角≥15°、骨折位于胸腰交界处、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及外力作用5个指标是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手术因素不会增加继发相邻椎体骨折风险。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骨折 压缩性
  • 简介: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以及FRAX评估AS患者10年内发生骨折的概率的情况。方法AS组:2010年6月~2011年6月,住院的AS患者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男:女=2.2:1,年龄34.57±13.67岁;健康对照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男:女=2.1:1,年龄32.96±12.58岁。分别检测双股骨颈、腰椎1-4BMD与T值;AS组患者均检测血清CRP、Ca2+、P3-、ALP含量与ESR;AS组患者双侧骶髂关节做CT扫描并分级;根据FRAX测定两组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检验及χ2检验。结果①AS组男性、女性双股骨颈的BMD值(0.938±0.176,0.942±0.15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180±0.139,1.172±0.123);AS组男性、女性的腰椎.一。BMD值(1.040±0.183,1.071±0.198)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170±0.117,1.181±0.113);②AS组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分别是45.24%和66.67%;③AS组双股骨颈、腰椎1-4BMD与血清Ca2+含量呈正相关性(r=0.435,0.566);④AS组CT第Ⅳ级的双股骨颈BMD值(0.731±0.087)明显低于第Ⅰ、Ⅱ级的值(0.991±0.137,1.002±0.140);而各级腰椎1-4B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⑤应用FRAX评估As组10年内的髋部骨折概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A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BMD的降低,导致继发性OP或骨量减少,FRAX测评结果显示AS患者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应引起医生与患者的足够重视,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 标签: 强直性 脊柱炎 骨密度 FRAX 骨折 危险性
  • 简介:由于经颅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应用已经日益增多,尤其是在颈椎病手术中更是被推荐使用,但关于假阳性警报发生率和危险因素还不明确,本文研究了颈椎病手术中经颅运动诱发电位(TcMEP)监测假阳性警报的潜在危险因素。通过对52例相继进行颈椎手术患者的术中神经监测数据进行回顾分析,对所有TcMEP报警进行鉴别分析。

  • 标签: 运动诱发电位 脊髓型颈椎病 潜在危险因素 监测预警 外科手术 假阳性
  • 简介:目的探讨大连市内四中老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跌倒风险,为本地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大连内四41至70岁的女性487名进行骨密度测定并进行相关跌倒风险评估。结果年龄、绝经年限、BMI、运动时长及服用激素类药物等对中老年女性跌倒风险高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女性跌倒风险的高低与年龄、绝经年限和BMI、运动时长、口服激素类药物等密切相关。

  • 标签: 跌倒风险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 简介:目的对改良Hardinge入路在偏瘫患者人工关节置换中的运用进行评价。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偏瘫患者股骨颈骨折14例,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65~82岁,平均72.5岁。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4例。结果14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随访10个月~3年,平均23个月。术后评价按Charnley评分,优11例,良2例,可1例。患者日常活动均能恢复到伤前水平。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对关节稳定影响小、术后恢复快、安全,适宜治疗偏瘫患者股骨颈骨折。

  • 标签: 入路 偏瘫 人工关节置换
  • 简介:笔者综述了部分干预措施在稳定钙平衡和骨代谢以及防治骨量丢失方面的作用。空间飞行中提高钙的摄入量和补充维生素D,通过增加骨化三醇水平,能防止血清钙水平升高,维生素K能抵抗骨形成的减少。然而,目前还没有防止空间飞行航天员发生骨质疏松的有效药剂。在尾吊成年大鼠模拟失重动物模型中,应用双膦酸盐能够防护胫骨的松质骨量丢失,睾酮和维生素K2通过防止骨吸收增加和骨形成减少,能够对抗后肢的BMD下降。然而,这些药剂是否能够防止尾吊模拟失重大鼠引起的皮质骨骨量丢失尚不清楚。因此,除了补充钙、维生素D、维生素K,有待寻找有效的兼具抑制吸收和促合成代谢的药物来维持空间飞行中航天员的钙平衡和骨代谢,从而防护骨量丢失。

  • 标签: 骨形成 骨吸收 失重 模拟失重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孟氏骨折的误诊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16例小儿陈旧性孟氏骨折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6例中,误为软组织损伤5例,误为尺骨或尺桡骨骨折6例,手法复位不充分2例,石膏松动再移位、塑形不良或体位不当3例.结论错诊或漏诊以及处理不当是导致小儿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主要原因,而提高认识、重视体检、正确投照、仔细阅片、充分复位、良好塑形、适宜体位、适时复诊是预防小儿孟氏骨折误诊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儿童 孟氏骨折 误诊 预防
  • 简介: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手术逐渐开展,并发脑脊液漏也时常出现,文献报道脊柱外科手术中硬脊膜损伤的发生率为0.6%~7.4%,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2.31%~9.37%。处理不当往往形成脑脊膜假性囊肿,神经根损伤;严重者可引起化脓性蛛网膜炎或脑膜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 标签: 脊柱 外科手术 硬膜下积液 手术中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究软骨细胞在纤维胶内体外生成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将4—10×107cells/mL细胞/毫升的软骨细胞植入纤维胶,在体外培养2个月后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细胞在纤维胶内产生大量的软骨特异性Ⅰ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结论:纤维胶内的软骨细胞可在体外培养的环境下生成大量透明软骨基质.

  • 标签: 组织工程 软骨 实验 纤维胶 胶原 蛋白多糖